科技赋能让红色历史场景生动再现,“红色+”的融合发展模式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提升了红色旅游吸引力。红色旅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片来源:新华社

郭锦辉

清明假期前两天,瑞金市红色景区客流量达4.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00%;红岩村、曾家岩50号周公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的主要景点,共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山西烽火抗战博物馆超过11000人次前来了解历史知识、接受红色教育……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红色景区备受游客青睐。不少游客参观革命旧址、缅怀革命先烈、聆听红色故事,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旅游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针对青少年打造百堂红色研学精品课程,推出千条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开展万场红色旅游宣讲活动等,持续掀起红色旅游热潮。各地不再将红色旅游局限于单一的参观学习,而是将其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有机结合。沉浸式、参与式体验,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形式和内涵,提升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一些景区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让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使红色历史“活”起来。湖北荆门漳河景区利用“乘船学党史”实景课堂,让红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红色+”的融合发展模式,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提升了红色旅游吸引力。四川通过“春韵乐至·农耕野趣”等精品线路,将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民俗体验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拓展了红色旅游的时空边界。许多文博场馆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出线上诗诵会、革命英烈手迹展等,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也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许多红色景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把红色记忆带回家。

红色旅游正从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向全年龄段扩展,特别是年轻群体的积极参与,成为红色旅游发展的亮点。《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90后”“00后”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2025年清明假期,年轻群体同样是红色旅游生力军。许多地方组织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将红色旅游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许多家长带孩子参观红色景区,将休闲娱乐、家庭亲子游、家庭教育有机融合,既增进家庭情感交流,又促进价值观代际传递。红色主题剧本杀、观看红色实景演出、参与主题沉浸式体验、购买相关数字文创产品……年轻群体不仅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新活力,而且将红色文化与地方非遗、现代消费方式相结合,传播红色文化,使红色故事与当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多项政策支持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旅游供给体系。这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红色旅游服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随着旅游消费升级的加快,深度体验、文化内涵成为游客的新追求。红色旅游的火爆,反映出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满足了公众对精神家园的渴望。红色旅游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更加珍视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传统。红色旅游市场的繁荣还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红色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创产品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自信培育、精神家园构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参与红色旅游活动,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精神依托和价值坐标。未来,红色旅游将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