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客入菏”暨菏泽文旅推广季签约仪式
“花开盛世”2025中国牡丹之都金牡丹奖颁奖仪式
开幕式上的弦索乐表演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开幕式举办地菏泽会盟台会议中心牡丹元素满满
四月的菏泽,和风煦暖,牡丹次第吐芳,尽显雍容之态。
4月8日,以“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为主题的2025世界牡丹大会 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盛装装点的菏泽,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热忱迎接四海宾朋。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知名人士相聚菏泽会盟台,畅叙牡丹情。
千年积淀,绽放时代新韵。活动伊始,开场节目《戏韵・高调风》和《曹州武韵》惊艳亮相,古风雅韵的弦索乐与英姿勃发的武术舞蹈《曹州武韵》交织融合,深度演绎了菏泽厚重的戏曲和武术底蕴,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到会宾朋真切触摸到菏泽的文化脉搏。
菏泽牡丹历史悠久,栽培始于隋、兴于唐宋,至明清时菏泽已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誉。目前,菏泽观赏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
“牡丹已不再是单纯的花卉,它是菏泽的名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态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如其所言,牡丹情结已深深地融入菏泽人民的血液之中。老一辈牡丹农技师择一事、终一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育种培植工作;新一代牡丹工作者传承创新牡丹事业,牡丹产品层出不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自1992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以来,菏泽牡丹节会已走过三十余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节不同”,三十三载芳菲背后,菏泽以一次次守正创新的举措,不断赋予牡丹节会新的内涵。如今,在菏泽,牡丹名园星罗棋布、牡丹元素随处可见。每年花开之时,绽放的牡丹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曹州牡丹园、百花园等十大观赏园内,400余岁的“玉翠荷花”牡丹花王与“太空牡丹”交相辉映,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正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喻剑南在今年菏泽牡丹节会开幕致辞中所说:“菏泽牡丹不仅是‘诗与远方’,更已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
好花应与天下人共赏,好品应与天下人共享。来菏泽赏牡丹,不仅要看牡丹绽放流光溢彩、看牡丹文化革故鼎新,更要看牡丹产业推陈出新、看鲁西崛起中的活力菏泽。
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如今,这朵千年名花正以“产业之冠”的崭新姿态,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传统观赏价值,到现代全产业链开发,牡丹经济正奏响“以花兴业、以链增值”的产业升级乐章,催生出涵盖食品、美妆、文创、文旅的产业集群。
“科学研究表明,牡丹籽油中含有超过40%的α-亚麻酸,相较于常见食用油,具有多重营养优势。”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何东平,在主旨演讲环节以《牡丹及牡丹籽油的营养价值与产业发展》为题,就产业挖潜开发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牡丹之美,美在国色天香、美在产业富民、美在开放交流、美在充满活力。
牡丹浑身都是宝,以前只用于观赏,附加值低。如今菏泽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让牡丹入食,解锁舌尖上的“国色天香”,更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等百余种产品,其中牡丹籽油被誉为“血液营养素”“植物脑黄金”。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有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医药类产品260余种,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产业年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菏泽立足牡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稳种植、深加工、塑品牌,推动牡丹产业从单纯观赏向“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转变,形成了从种植观赏,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加工,再到工笔画、鲁锦、刺绣等文创艺术的全产业链条,让这朵“富贵之花”升级为“产业之花”,实现了从“一朵花”到全产业链的精彩“绽放”。
地因花而名,花因地而荣。时下,娇艳怒放的菏泽牡丹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以牡丹闻名的菏泽也正值青春绽放的花样年华。未来,菏泽将继续深挖牡丹文化内涵,拓展“牡丹+”产业链,让这朵“盛世之花”在齐鲁大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