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代表走下“雪龙”号。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据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王立彬、张建松)记者8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当天返回上海,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雪龙”号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2024年11月20日从张家港起航,今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目前在执行罗斯海联合航次,预计6月返回上海。
此次考察队克服陆缘冰融化、密集浮冰等困难,完成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的物资和人员卸运任务,在南极半岛、宇航员海、普里兹湾、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完成综合调查监测和科技项目,在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昆仑站、泰山站、格罗夫山等区域完成工程与保障能力建设、陆地和沿海生态环境调查、内陆与航空调查、国际合作等任务。
考察队重点完成了三项工作: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我国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通过航空调查,填补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基础数据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采集长重力岩芯等;组织多国实施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继续实施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和中俄钻探项目,参与金砖国家合作环南极考察等。
本次考察在技术方法创新、自主研发极地装备规模化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作业时间、区域跨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为未来执行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化和跨学科极地综合考察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闻链接▶▶▶
“雪龙2”号开展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
据新华社“雪龙2”号4月8日电(记者黄韬铭)4月初,南大洋已进入秋季,黑夜渐长,海况一天比一天恶劣。“雪龙2”号艰难破冰前行,穿越西风带,来到南极罗斯海,拉开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学考察的大幕。为何要在海况和天气如此恶劣的时候来此调查?
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科学家何剑锋介绍,夏季南极海域海况较好,是科考的“黄金季节”,因而调查资料相对丰富。但目前国际上对其他季节南大洋的了解极为匮乏,无法对企鹅等高营养级生物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
作为南极底层水的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资源富集区,罗斯海是南极边缘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此开展秋季南大洋调查,有助于掌握稀缺资料,填补南极边缘海暗生态系统现场观测和实验的空白,对磷虾、企鹅、海豹等关键种群如何越冬有更深入了解,为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何剑锋说。
顶着极寒穿风、破浪、碎冰,这趟大洋调查,关注些啥?
罗斯海联合航次首席助理、综合队队长曹叔楠介绍,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将围绕“黑暗季节”的海—冰—气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过程、生物种群越冬生存策略以及碳埋藏等问题,在艾斯林浅滩和西侧底层水外流区等生态热点区开展综合调查。
“严酷的环境确实给科考作业带来不少困难。”何剑锋说,第一步总是艰难,但只要迈出去,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