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财经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财经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明确新时代财经人才知识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要求,以数字创新引领财经教育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流财经人才支撑。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单一学科的知识供给模式已难以支撑复合型财经人才培养需求,要加快推动财经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学科交叉的本质是知识生产方式的革新。学校通过开设跨学科的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打破了知识传授的学科壁垒,让学生在技术工具与商业逻辑的碰撞中形成系统性思维,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组织的协同创新是跨学科培养落地的关键。建设实体学术共同体能够突破院系行政边界,构建矩阵式教研网络。例如,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办的“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办的“智能+保险”“智能+税收”等跨学科培养项目,实现了跨校知识融合,构建了持续进化的教学知识库。
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财经教育提出了双重挑战:既要满足新兴职业的技术需求,又要培养学生适应技术演进的核心素养。因此,产教融合成为必由之路。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变革重构了人才需求。传统财经职业的能力框架以财务核算、经济分析等专业能力为核心,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岗位能力模型正经历三个维度的拓展,分别为技术工具使用能力成为基础门槛、跨领域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关键竞争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成为职业发展的核心动能。能力需求的重构要求财经教育要突破学科壁垒,构建“财经理论+数字技术+行业认知”的三元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要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在战略规划层面,组建由高校、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在课程开发层面,构建“理论模块—技术工具—真实项目”的三阶课程体系。其中,基础理论教学侧重经济学原理与商业逻辑,技术工具训练覆盖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实操技能,真实项目实践则引入企业实际业务场景。在师资建设层面,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选派教师赴企业参与数字化项目研发,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导师。
构建智慧教育基座
数字技术创新要求财经教育体系要突破传统教育要素的线性组合模式,转向以数据流为纽带、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架构,实现教学资源与校园管理维度的协同进化。在教学资源方面,场景化教学模式是新型架构的实践载体。财经教育的新架构以“智慧教育”为核心,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在校园管理方面,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
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资源分配的物理约束与制度壁垒,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资源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共享,让更多学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技术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教育基础设施的可及性,降低了技术门槛,推动财经教育均衡发展。传统教育信息化受制于硬件投入门槛,而数字技术的普及则缩小了教育数字鸿沟,使技术赋能的教育公平具备可持续的落地条件。
平衡全球视野与数据安全
财经人才培养要在开放包容与风险防范间建立动态平衡,构建融入全球网络与维护数字主权的生态。一方面,全球化发展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国际化办学的浅层模式,转向深度整合全球教育资源的知识共同体建设。财经类高校要加强与世界知名财经高校合作,通过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等形式整合全球教育资源,构建“全球知识本地化”的转化机制,在引进国际课程体系时嵌入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实践案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认知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数据安全能力的培养需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在技术训练层面,财经课程有机融入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基础技能模块。在法律教育维度,构建“国际规范—国内法规—行业标准”的多层合规知识框架,通过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对比教学,使学生理解不同司法辖区的监管逻辑差异。
此外,全球化与安全性的协同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治理机制。在校内层面,部署具备入侵检测功能的教学管理系统,对跨国联合科研中的敏感数据实施分类分级保护;在校际层面,组建高校数据安全联盟,共享威胁情报与防护方案;在国际层面,参与制定全球教育数据流动标准,在开放合作中维护国家数据主权。这种防护体系的构建本身即构成重要的教育场景,学生在参与跨境学术协作时,既能体验全球知识共享的效率优势,又能实践数据安全防护的规范操作,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9日 第05版
作者:何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