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第十期的封面文章是《没有朋友的青春期》,讲了一个沉痛的话题,就是现在的孩子非常缺乏健康、稳定的朋友关系,因为评价体系太单一,竞争氛围太压抑。
近处无朋友。
现在的校园生活是特别制度化的。学校的走廊不让人停留;学校挂着横幅“入校即静,入座即学”;桌子都是隔开的,没有同桌;好学生坐前排,差学生坐后排,班级被分成两个派系……
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社交需求是不关心的,普遍的反映是:你就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都是虚的。等到你考上更好的学校,就会有更高质量的朋友。
有一位上海的老师说:学校里面存在着“社交生态位”,学生们对此一清二楚。比如,你是班干部,我是“平头百姓”;你是学霸,我是“拖后腿的”;你受同学喜欢,我是“小透明”。这会慢慢形成隐形的阶层,形成不正常的歧视甚至是霸凌。我回想起一位辅导过的初中生亲口跟我说的:他们班的差生每天活得生不如死。
有一个初中生说自己是“人机”,就像是游戏里的NPC角色,每天只是例行公事的行动。除了学习,班级里的同学几乎都没什么共同话题。除了几个咋咋呼呼的男生以外,教室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安静的,“散发着淡淡的死感”。
前几天跟藤藤聊起这种情况,他说他们现在的情况跟这个差不多,这让我一惊。
可不是嘛,同学之间,除了学习,现在没有什么共同的交集。放学回家,要么着急写作业,要么补课刷题,一个个都关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如果哪个孩子的家庭环境还不理想,父母天天批评指责,小小年纪的孩子们,恐怕连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都没有。
想想我们当年,只是经济上的拮据。但同学们从小到大混在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至少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现在的孩子们经济条件是一个比一个好,但是心理问题却一个比一个多。社会使然,学校使然,家长使然。
由于课内评价标准的单一性,使得学习好的孩子,还能够勉强度过这段难熬的岁月。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又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们,可怎么办啊。
知道我为什么把《》放在《学习高手100讲》最前面了吧?如果家长们真的想帮助孩子赢得中考高考,如果你们真的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只盯住成绩是没用的。没有理解、包容、关爱的家庭,不但不会产生学霸,而且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些现在还一门心思逼着孩子补课刷题的家长,才是真正的把孩子推向绝路。
知识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但如果心碎了,就永远拼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