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后劲不足”,是每位家长都会担心的问题。

前几天,有位咨询者前来问道,上初中时,孩子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

结果,升了高中之后,成绩一路下滑,现在竟然变成了全班倒数。

仔细交流之后,孩子说道,“我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义,感觉一下子就泄劲了”。

原来,这孩子从小到大,就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焦虑之下。



在如今内卷的社会,父母担心孩子未来没有竞争力,就不断地给孩子灌输“不好好学习一切都会完蛋”的焦虑。

上初中时,孩子是走读,在父母眼皮底下,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

但上了高中之后,选择了住校,没有父母的约束,一下子就放飞自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正确的引导,才导致孩子后劲不足。

而那些长大后有后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这3种父母。



内驱力型父母

诗人叶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建立孩子的内驱力,就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

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总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即不停地催孩子。

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就要靠催,我不催,孩子就不知道学习。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的“催促”产生了依恋,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在心理学中,内驱力指的是个体对于自身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推动力量。

它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行动力,也能不断地调节和维持个体行为,直至达成目标。

要想让孩子后劲足,就不要只催促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



引导型父母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词,叫做“引导型恋人”。

引导型恋人指的是,在恋爱关系中具备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目标导向的人。

其实,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人相互成就,“引导”的责任应当由父母承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的内容包括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的模仿能力分为三个阶段。

0-2岁是简单的模仿期,3-4岁是复杂行为的模仿期,5岁以上则是思想模仿期。

一个情绪稳定、擅长沟通的“引导型父母”,孩子也会从其言行举止中学习到能受益终生的技能。

最好的引导方式,莫过于以身作则。



爱意滋养型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条件的爱,永远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现实中常见的家庭环境却是,“你学习好,爸爸妈妈才喜欢你”。

或许父母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动力,但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和不信任感。

情绪上的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当人类被无条件地爱着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由于被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而无论孩子做出何种行为方式,自我满足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来自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便无需在自我防御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因此,这种孩子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会毫无顾虑地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总而言之,孩子是否“后劲足”,关键在于父母是否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