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寿林 每经编辑:张益铭
日前,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现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采访。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发展,将不分白领蓝领,可能也将不分职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了。蓝领、白领将打通,都是混合型劳动者,而且需要终身学习。
李稻葵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摄
NBD:我们知道你近期的一项研究是,将教育投资类比于宏观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分析其带来的长期经济增长的宏观教育回报率问题,提出推动基础教育普及比高等教育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基于这项研究,请问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有哪些评论和建议?
李稻葵:我所说的基础教育包括高中。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说还是存在一些短板。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的呼声,就是增加普通高中的入学比例和入学量。而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对此呼声越强烈。
为什么不能增加一点呢?当然,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中国的本科和大专毛入学率已达60%,一旦增加高中入学率,则意味着大学毛入学率将进一步提高。
人工智能时代,进一步发展,以后就不分白领蓝领,可能也将不分职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了。大学毕业生,将来也要学会操作各类智能设备,而不是做文案工作就可以。文案工作,很多都将交给人工智能完成。
反过来看,纯粹的所谓蓝领工人,以后也难以适应。若不懂如何与人工智能互动,不能较好地甄别人工智能软件出现的一些荒谬信息,劳动技能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
因此,我坚持的一点是,以后蓝领、白领将打通,都是混合型劳动者,而且需要终身学习。在这个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尤为重要。若基础教育奠基不好,特别是基础的通识性知识、基本规律等掌握不到位,只懂一些单项技能,他很难在人工智能时代有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基础教育不要教太多具体的技能,而要宽口径、广基础。人工智能时代,我认为好的教育,回报率不是低了而是更高。因为能够用好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技能将显得更为重要。
再进一步拓展来看,我认为人工智能至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认知型技术突破。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即如此,可谓“全瘫”的一种存在,可类比为霍金的状态。霍金身体基本不能动,但他可以思考。
接下来第二阶段,是行动加认知,即硬件、软件组合的人形机器人,有行动能力,也有认知能力。
第一阶段相对容易,算法、算力、数据三项结合,认知创新便可超过人。但要把认知与行动很好结合,就难了。我所说的第二阶段硬件软件结合,是指人形机器人要有表情,有温度。
我们的面部表情由上百块肌肉控制,涉及复杂的神经调控。要让机器人具有人的丰富表情,短期看不到这个希望。我们人自己都还没搞清楚表情具体如何控制,比如美容事故导致人脸变僵,都难以很好恢复。
还有,要让机器人能拥有人一样的皮肤。比如机器人和人握手,要能敏锐感知柔韧度、温湿度等物理特征,感受个性和心理变化等,这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