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伯和我家多年不和,听到消息后,他却突然来了。
我看着他走进工地,心里满是疑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01
我叫林小宇,今年刚上高二。我家在青山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这里青山环绕,碧水长流,本该是人间仙境,可在我眼里,却总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这忧愁来源于我父亲林守信和大伯林守义之间长达二十年的不和。他们是亲兄弟,曾经相依为命,可如今却似仇敌一般,几乎不来往。村里人都说,这对本该相亲相爱的兄弟,因为一点家产,硬生生把一家人拆成了两半。
大伯家住在村子东头,早在十年前就盖起了二层的红砖房,村里人都羡慕不已。大伯在县城开了家五金店,生意不错,大伯母孙月芝也会精打细算,一家人过得殷实。他们的儿子林大明比我大三岁,已经在市里的大学读书了。
我家则住在村西头的老宅子里,那是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土墙灰瓦,下雨时屋顶常常漏水。父亲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常年在外奔波,母亲王巧云在家务农,种着几亩薄田。我还有个姐姐林小琴,比我大两岁,现在高三,成绩很好,全家人都盼着她能考上好大学,改变家里的命运。
小时候,我常常听奶奶林翠花讲起,爷爷在世时,这个家多么和睦。大伯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一起抬水浇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每当这时,奶奶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泪光,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两个儿子和好如初。
可惜,这个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事情的转折点是爷爷去世那年。按照村里的规矩,家产应该平分。虽然爷爷留下的并不多,但在分配时还是起了争执。大伯母指责我们家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言下之意是我父亲偏心眼。这让一向耿直的父亲非常生气,当场就和大伯吵了起来。
从那以后,两家人的关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只是在奶奶面前装装样子,背地里谁也不理谁。
奶奶住在我家,但常常惦记着大伯一家。有时候,她会趁父亲不在家,偷偷让我陪她去大伯家看看。每次去,大伯都会客客气气地招待我们,但一提起父亲,气氛就变得尴尬起来。
"你爹还是那么固执吧?"大伯会这样问。
奶奶总是叹口气:"你们兄弟俩,一个比一个倔。当年你爷爷在世的时候..."
话未说完,大伯就会打断她:"妈,过去的事就不提了。他过他的,我过我的,井水不犯河水。"
回家后,奶奶总是默默掉眼泪。我知道,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两个儿子和好。
02
事情的恶化是在去年冬天。奶奶突然病倒了,高烧不退,我们赶紧把她送到了县医院。医疗费用不小,父亲想让大伯分担一些,毕竟奶奶是两人共同的母亲。
大伯却说:"老四,你别总是事事找我。当年分家的时候,你选择了留在老宅照顾老人,那照顾老人的责任自然也该你承担。"
这话深深刺痛了父亲。他红着眼睛说:"大哥,咱爹妈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现在妈病了,你就这态度?"
大伯冷哼一声:"我每月都给妈寄钱,已经尽到责任了。我现在忙着给儿子攒学费,没多余的钱。"
父亲气得浑身发抖:"行,我记住了。以后你的事,别来找我!"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提大伯的事,连名字都不愿提起。而奶奶的病,也全靠父亲东挪西凑才治好了。
这件事后,我家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为了给姐姐攒学费,父亲常常一个月只回来一两次,在工地上拼命加班。母亲也起早贪黑地干农活,还在村里帮人洗衣做饭,多挣些钱。
今年春天,父亲突然决定要盖新房子。
"房子都快塌了,再不盖,等小琴考上大学,都没地方住了。"父亲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倔强的光。我知道,他是不想让村里人看不起,尤其是不想让大伯家看不起。
母亲有些担忧:"家里的钱够吗?小琴马上要上大学了,小宇也要高考,这两年开支大..."
"没事,我这些年在外面攒了些钱,再加上咱家这几年的积蓄,够盖一栋小楼了。"父亲拍着胸脯保证道。
就这样,我家开始了盖房子的计划。父亲请来村里的几个泥瓦匠,自己也利用休息时间回来帮忙。
房子的地基很快就打好了,砖墙也砌了起来。眼看着新房子一天天成形,全家人都充满了期待。
03
可好景不长。房子盖到一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垮了部分未干的墙体。更糟的是,建材价格突然上涨,原来计划的资金严重不足。父亲急得整夜睡不着觉,但又不愿向别人借钱,怕被人笑话。
工程被迫停了下来,那半截未完工的房子像个笑话一样立在那里,村里人经过时总会指指点点。
"看看,想盖楼房,结果钱不够,现在成了个半拉子工程。"
"林守信啊,眼大肚子小,非要跟他大哥比,结果呢?"
这些话传到父亲耳朵里,让他更加郁闷和自卑。他整日闷闷不乐,连饭都吃不下。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不知如何安慰他。
一天傍晚,我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李大妈和张婶子在村口闲聊。
"诶,你听说了吗?林守信家盖房子没钱了,现在停工了。"李大妈说。
张婶子接话:"我早说他不行吧?哪有他大哥林守义有出息。人家早十年前就盖好楼房了,他还住在那破屋里,现在想盖房子,却没钱了,真是..."
我快步走过,不想听这些闲言碎语。可这些话却像刀子一样刺痛着我的心。为什么人们总要拿我们跟大伯家比较?为什么兄弟之间不能像其他家庭那样和睦相处?
那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下个不停。雨点打在屋顶上,发出"嗒嗒"的响声,几处漏洞让雨水滴落在屋内,我们忙着搬动桌椅,放置盆盆罐罐接水。
父亲站在门口,望着远处那半截未完工的新房子,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自责。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了一阵不稳的脚步声。接着,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响起:
"老四,开门!"
我们都愣住了。父亲转过身,难以置信地看向门口。那声音,分明是大伯的!
"是不是林守义?"父亲低声问道,语气中既有惊讶,又有一丝警惕。
我跑到窗前,透过雨帘,看到一个瘦高的身影站在院子里,正是许久未见的大伯。他拄着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站在雨中,衣服已经湿透了。
"是大伯!"我惊呼道。
04
母亲急忙去开门,父亲却站在原地没动,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奶奶从里屋颤颤巍巍地走出来,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是老大来了吗?"
大伯站在雨中,浑身湿透,头发贴在脸上,显得格外狼狈。自从去年在县医院的那次争吵后,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伯。他看起来比记忆中苍老了许多,原本挺拔的身材也有些佝偻。他的右腿不自然地弯曲着,走路一瘸一拐,这是前年那场摩托车事故留下的后遗症。
"守义,你怎么来了?这么大的雨..."奶奶激动地上前,拉住大伯的手。
大伯勉强一笑:"没事,妈,我来看看你,顺便...找老四有点事。"
父亲站在屋内,脸色阴晴不定。我知道他内心在挣扎,一方面是多年积累的怨恨,另一方面又是对亲兄弟不由自主的牵挂。
"进来说吧,别站在雨里了。"最终,父亲低声说道,语气虽然冷淡,但总算没有拒绝。
大伯跨进门槛,身上的雨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母亲赶紧拿来毛巾递给他。
"谢谢弟妹。"大伯接过毛巾,擦了擦脸和头发。
屋内一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父亲站在一边,双手背在身后,表情冷峻;大伯则坐在椅子上,目光游移,似乎在思考如何开口;奶奶握着大伯的手,眼中含泪,嘴唇微微颤抖;母亲则忙着烧水泡茶,试图缓解紧张的气氛。
"老四,听说你家盖新房子了?"最终,大伯打破了沉默。
父亲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随后勉强点了点头:"嗯,盖了一半。"
"遇到困难了?"
父亲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谁盖房不遇到点困难?不过是资金周转问题,过段时间就好了。"他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防备,似乎怕大伯嘲笑他。
大伯轻叹一口气,放下手中的茶杯:"老四,我今天来,是想帮忙。"
05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屋内炸开了。父亲猛地抬头,不可思议地看着大伯;奶奶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母亲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惊讶地望着大伯;就连我也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帮忙?大伯要帮我们盖房子?这怎么可能?他们已经二十年没有好好说过话了啊!
父亲的反应更是激烈,他冷笑一声:"林守义,你什么意思?我们家不需要你的怜悯!"
大伯摇摇头:"不是怜悯,老四。我们是兄弟,血浓于水。"
"兄弟?"父亲讥讽道,"去年妈生病,你在哪里?当时你可不认我这个兄弟!"
大伯的脸上闪过一丝痛苦的神色:"老四,过去的事,我有错。但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得往前看。"
"哼,你现在来装什么好人?是不是村里人都在笑话你,说你见死不救自己亲弟弟,所以你过意不去了?"父亲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讽刺。
大伯没有生气,反而苦笑道:"老四,你还是这么倔。我今天来,不是要争论过去的对错,而是想告诉你,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一家人。"
父亲冷哼一声,转身要走。这时,大伯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重重地放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