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龟兹小巷内表演者在弹唱民族歌曲(丁子芮摄)

在库车龟兹小巷的土黄色拱形门廊前,身着传统艾德莱斯绸服饰的维吾尔族姑娘热情地向游客递上刚出炉的馕饼,一旁的讲解员则向游客展示瓷盘墙:“这墙上的盘子都是居民家中的老物件”——这一充满活力的互动场景,生动诠释了新疆以旅游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实践。作为全疆“旅游促三交”创新发展案例的龟兹小巷通过文化交流、民俗体验等场景设计,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团结的“沉浸式课堂”,让游客在品味美食、触摸传统中感受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深厚底蕴。

4月8日,2025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广推进活动在库车市举行。来自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负责同志,新疆各地(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2024年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发展案例、典型案例、示范景区、民俗文化旅游优选点代表参会。

在会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克苏地区作为典型代表分享了旅游促“三交”的工作经验。库车龟兹小巷、喀什古城景区等全疆重点文旅项目同步进行案例交流。活动现场发布了2024年自治区旅游促“三交”创新发展案例、典型案例、15家示范景区及20个民俗文化旅游优选点,并为获评单位授牌。


2025年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广活动授牌仪式(丁子芮摄)

据悉,2024年,阿克苏地区累计接待游客3617.27万人次,同比增长20.19%;实现游客总花费221.05亿元,同比增长21.07%。“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以来,阿克苏地区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惠民富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战略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更加鲜活、更有说服力的形式和载体,有力推动旅游促‘三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高凡表示。

伊犁州通过多年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典范。喀赞其景区于2023年入选“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全国十佳案例”,2024年六星街景区再度获评自治区旅游促“三交”典型案例。全州依托120余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文旅品牌,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文旅产业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载体。

“2024年,伊犁州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45.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62%;实现旅游收入705.66亿元,同比增长38.83%。旅游业不仅成为伊犁的‘金色名片’,更让国内外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切感受到新疆各民族共生共荣的和谐画卷。”伊犁州文广旅局党组副书记、 局长贾娜尔 · 阿汗说。

2024年,新疆将文旅产业纳入“十大产业集群”,全年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旅游总消费达3595.42亿元,5A级景区总量(含兵团18家)居全国第三。自治区深化“旅游促三交”实践,推出创新发展案例、十大典型及示范景区等标杆体系,联动文化和旅游部“新疆十大示范案例”,形成全国示范效应。自驾游、冰雪游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非遗+旅游”“文博+旅游”等模式激活文化资源。文旅爆款持续破圈——央视春晚喀什分会场、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等带动“追剧游”“赛事游”新潮,全年举办新疆艺术节、国际艺术双年展等高端活动4.62万场次。援疆协作开行旅游专列250次、包机430次,输送游客18万余人次。依托120余个国家级文旅品牌,各族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文旅产业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

自治区文旅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燕乃敏介绍,今年新疆继续推动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文旅部门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群众参与、游客体验、市场合作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型旅游发展业态。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特色节庆展会等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升级。在旅游城市、景区、乡村等不同层面,打造一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点位。(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丁子芮)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