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华盛顿的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湿热,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系教授安德鲁·艾立信在办公室里反复推敲即将发表的论文。
这位曾经以鹰派立场著称的军事专家,曾主张将台湾打造成“21世纪的硫磺岛”,却在这一刻敲下了令人震惊的结论:“中国大陆收台之日,就是美霸权体系崩溃之时。”
从坚定的军事干预论者,到如今对美军介入台海前景的悲观预判,艾立信的转变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实地考察和严谨的数据分析。
实地测绘台湾巷战:艾立信的军事实践
安德鲁·艾立信从来不是那种只会坐在书房里空谈理论的人。
早在2022年,他就带着一群学生,亲自跑到台湾的军事基地,和台军参谋本部的人一起埋头研究怎么在城市巷战中守住阵地。
他们选了台北万华区作为实地测绘的地方,这个区域的老街巷子窄得像迷宫一样,两边都是老旧的建筑,车都挤不进去。
他们在那儿走街串巷,拿尺子量宽度,盯着地图找关键点,忙着设计怎么针对解放军的装甲部队布下伏击点。
他们的测绘和规划,后来直接被五角大楼看中,写进了《2023年台海防御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可是美军用来掂量台海局势分量的重要文件,里面收录了艾立信团队在万华区跑出来的第一手数据。
不过,这些亲手摸出来的经验,却让艾立信对一些事情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有一次,他在五角大楼参加一场机密简报会,站在一大张太平洋地图前,手里拿着激光笔给大家讲情况。
他先把红点从青岛划到基隆港,那是解放军海军的一个重要起点到台湾北部的港口,算下来只需要7个小时的航程。
接着,他又把激光笔移到关岛,那是美军航母常驻的地方,再划到台湾,这条线就长得多了,至少得56个小时才能到。
他站在那儿,地图上的红线清清楚楚地摆在所有人面前,时间差就像一座翻不过去的大山。
解放军靠得近,动起来快,而美军得跨越半个太平洋,慢得让人捏把汗。
这还不是他第一次对台湾的军事状况产生疑问。
早在2016年,他就跟着团队参与了美台之间的《防务技术共享协议》谈判。
那段时间,他跑了不少台湾的军事设施,看到了不少让他皱眉头的事。
台湾的技术人员确实有本事,但他们的装备几乎全是美国货,连最基本的维护都得靠美国人帮忙。
他就亲眼瞧见,有一次一台雷达系统出了故障,台湾的维修队拿着说明书翻来翻去也没辙,最后还是得等美国的技术人员飞过来搞定。
谈判结束后,他给参议院写了一份备忘录,直截了当地把这情况点了出来。他在里面警告说,这种单方面的支持就像给病人输血,血是救命了,但病人自己永远站不起来。
他觉得,台湾的军事要是老这么靠着美国,迟早会变成一个甩不掉的包袱。
结果,到了2024年,台湾汉光演习的数据出来,狠狠地印证了他当年的担忧。
那次演习模拟了一场全面作战,台军自己生产的弹药撑了不到两周就见底了。
两周啊,要是真打起来,之后全得指望外援送补给过来,可谁能保证战火烧得正旺的时候还能顺顺利利运到?
半导体神话的真相:艾立信的跨领域洞察
安德鲁·艾立信作为能源研究总中心的特聘研究员,他把目光投向了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2024年,台积电的3纳米工厂突发爆炸事故,这个事件让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捏了一把汗。艾立信接到任务,带着一支专业团队直奔台湾,展开了为期数月的调查。
他们翻看了工厂的生产记录,检查了设备维护日志,还原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最终挖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安全漏洞。
调查结果摆上桌后,美国政府坐不住了,艾立信的报告成了推动修改芯片法案的直接依据,新法案加强了对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的监管力度。
那一年,台积电的产值攀上了1642亿美元,稳坐全球芯片制造的头把交椅。可艾立信的研究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在同一年突破了5纳米工艺,技术上的飞跃让它的全球产能占比一下子蹿到了28%。
这个数字意味台湾在半导体领域的霸主地位不再是铁板一块,大陆的追赶速度快得惊人。
艾立信拿着一堆数据算出了台湾的优势正在一点点被蚕食。
他还通过复杂的模型推演,得出了一个更震撼的结论:如果台积电的工厂停摆,全球经济会损失大约2.1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听起来吓人,但艾立信冷静地拿它跟二战做了对比。
二战期间的经济损失,按1945年的美元价值算,差不多有4万亿美元,台积电停工的损失连一半都不到。
这个比较一出来,很多人眼里的“台湾半导体不可替代”光环就暗淡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艾立信还注意到了一个隐藏的风险: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高度集中化。
台积电的工厂几乎全挤在台湾岛上,一旦碰上战争或者大地震这样的灾难,生产线瘫痪是分分钟的事。
修复这种高精尖的工厂可不是几天就能搞定的,少说也得拖上好几年。
而这几年里,全球供应链早就变了样,中美之间的竞争已经让芯片制造的布局加速多元化,不像以前那样死盯着台湾一家。
艾立信把这些因素串起来一看,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在他眼里打了折扣。
他不再觉得台湾是那种美国必须死守的支点,反而觉得它更像一个需要小心掂量的棋子。
台海力量的天平倾斜:艾立信的军事观察
2024年,解放军搞了一场围台演习,演习中055型驱逐舰集群开到了花莲外海,摆出了一个滴水不漏的封锁圈。
卫星拍下的图像清清楚楚,舰队的位置、密度一览无余,五角大楼的将领们盯着屏幕半天没吱声。
艾立信研究中国海军二十多年,这次演习的数据一到手,他马上就看出门道:解放军的海上力量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样子了,封锁能力强得让人没法忽视。
与此同时,大陆的无人机产能也在飞速膨胀。据他拿到的情报,到2026年,解放军要攒下100万架军用无人机的订单,算下来台湾每平方公里能摊上280架。
一旦铺开,台海战场的空域基本就锁死了,台军的防空系统再怎么折腾也挡不住这种密度。
往前推一年,2023年冬天,艾立信跑去夏威夷,亲眼看了场中美联合搜救演习。
那天台风正猛,海面上浪头足有6米高,条件恶劣得不行。
可就在这种环境下,解放军的052D驱逐舰稳稳当当完成了直升机的回收任务。舰上的北斗导航系统精准得吓人,定位误差比美军的GPS还小。
艾立信他翻看了演习的技术报告,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美军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正在一点点被赶超,而且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这些经历攒到一起,艾立信对台海军事平衡的判断越来越清晰。
他后来在论文里直接抛出了一个观点:如果真打起来,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可能连第一岛链都摸不到。
他拿演习数据和无人机部署做了推演,又算了算舰队的反应时间,结果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美军要是想插手台海,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解放军靠着地理优势和装备进步,已经把力量天平拽到了自己这边。
和平的冷静呼声
艾立信的和平思路从来不是凭空来的,1999年科索沃战争就是他的一块磨刀石。那时候,他还是海军陆战队的少校,跟着北约部队上了前线。
北约的精确制导武器号称高科技,可一碰到大雾或者山地地形就哑火,命中率低得让人头疼。
艾立信亲眼看着任务一次次受阻,那些经历让他明白,战场上的武器再先进,也得看天时地利。
2024年底,特朗普政府宣布解冻对台8.7亿美元的军援,这事一出,讨论声铺天盖地。
艾立信没跟着热闹,他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直接把这政策比喻成“给癌症患者打兴奋剂”。
他翻出了俄乌战场的数据,西方援助的标枪导弹在那儿损耗率高达73%,好多导弹还没打到目标就废了。
而台海的地形比乌克兰还复杂,一边是山,一边是海,武器要发挥作用比登天还难。
他把这些数据摆出来,意思很明白:光靠砸钱送装备,救不了台湾的防御。
文章一发,华盛顿的圈子里炸了锅,鹰派人士跳出来反驳,可艾立信没退缩。
没多久,他在布鲁金斯学会的研讨会上又把这事拎出来讲。
他站在台上,语气平平地说了一句:“真正的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别让年轻人因为决策失误死在太平洋里。”
后来,他的论文在能源研究总中心刊物上正式发表,他算了算,如果2025年大陆动手收台,美军插手把战争拖上三年,军费开支会超过阿富汗战争二十年的总和,也就是2.3万亿美元。
华盛顿的决策层看到这些推演,安静了不少,台海问题的讨论也多了几分理性和冷静。
参考资料:[1]叶晓迪.大变局下美国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的逻辑[J].台湾研究集刊,2024(4):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