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凉山,是一个满溢着歌声与诗意远方的地方!”近日,由凉山州文联主办的“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凉山实践”——大型组歌《山河的回响》创作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现场,来自北京、四川、陕西、辽宁等地音乐人与凉山文艺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组歌的创作方向、文化根基、艺术表达与落地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为这部展现凉山巨变的音乐史诗,注入思想深度和创新灵感。
研讨会
“《山河的回响》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时代的记录。”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安图介绍,组歌将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故事线,以乡村振兴为叙事脉络,以凉山14个世居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山川风物为底色,通过音乐语言展现这片土地从脱贫攻坚到振兴发展的壮丽历程。“我们希望用音符串联起凉山的山河巨变,将凉山14个世居民族的团结奋进、万千百姓的追梦足迹、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凝练成可听可感的艺术史诗,让世界听见这里的人民如何以感恩之志继续奋斗,用双手创造幸福,用团结绘就未来。”安图希望将这部承载凉山文化根脉与时代精神的组歌作品,打造成为本土民族音乐创新突破的里程碑。
安图
随后,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凉山州音协副秘书长罗木果分享了《山河的回响》的创作幕后:“组歌将打破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单一叙事,采用‘史诗感与烟火气并存’的表现形式,以小视角反映大情怀,既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声乐艺术的多维碰撞,也融入民族器乐与流行编曲的跨界融合。作品将巧妙嫁接彝族高腔、月琴弹唱等民族元素,同时以现代音乐铺陈时代气象,让‘泥土芬芳’与‘国际表达’共鸣。”
罗木果
在创作研讨环节,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杨小兰、北京市音协副秘书长郭孟南、山西省歌舞剧院签约作曲家张伟,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宁省青年词曲作家谭杨等,从艺术性、市场性、传播性、民族性等维度,围绕《山河的回响》主题表达、创作思路、艺术结构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杨小兰
郭孟南着重强调地域文化赋能与市场转化路径。他认为,创作需强化“文化的在地性表达”,即立足凉山本土特色,就地取材,将凉山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作品内核,集中资源打造1-2首兼具艺术高度与传播力的“爆款”曲目,通过持续释放“爆款”作品的名片效应,集聚凉山歌舞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轻歌舞剧IP,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重突破。
郭孟南
同时,郭孟南还强调主创团队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市场化运作,探索音乐版权变现的新模式。如可以借力国内头部在线音乐平台,在版权授权和内容推广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版权收益共享机制,为创作者带来更多的版权收益,同时推动原创音乐的广泛传播。
张伟认为,在创作过程中“应巧妙处理作品文化根脉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度,科学规划传统风、雅、颂艺术元素的结构比例。”同时弱化交响乐等大型编制的常规配置,转而强化声部层次的人声艺术表现力,以此适合剧场、户外及沉浸式空间等复合型演出场域。
谭杨提出,可以借鉴“音乐剧叙事+电影原声质感”的模式,通过线性叙事的手法,将故事性巧妙地融入组歌的各个篇章主题之中,从而打造出一部既连贯又富有张力的音乐作品。在他看来,作品应遵循“整体性与独立性并重的原则”,即:当作品以整体的形式呈现时,必须注重整体音乐风格、听觉感受以及舞台画面的高度融合与一致性,以确保观众能够获得一种统一而深刻的艺术体验。同时,当作品中的各个部分独立呈现时,也应充分展现其独特的个性、深刻的艺术内涵以及广泛的传唱度,以便让每一部分都能在独立时依然闪耀其独特的光芒。
杨小兰则以《小花》《金不换银不换》《美滋滋》《摩梭》等凉山优秀音乐作品为例,提出“音乐创作要立足新时代坐标系,紧跟时代步伐,构建‘政治导向、思想深度、艺术创新、市场价值’四位一体的创作范式,通过深入采风、潜心创作,集中打造一批既能绽放时代光彩、又能沉淀文化厚度的传世之作,实现‘破圈’传播以及艺术精品与市场认可的‘双频共振’。”
研讨会现场,《山河的回响》主创人员吴永波、何万敏、克惹丹夫、克惹晓夫、杨智聪等,也围绕如何在创作中彰显凉山文旅特色,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凉山的多元文化和时代变迁等进行了探讨。
图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