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炳文

凌晨三点的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第一殡仪馆里,辛宇赫身穿防护服,戴上双层乳胶手套,俯身凝视手术台上残缺的遗体。镊子夹起比发丝还细的美容缝合线,在放大镜下精准穿过皮肤组织——这样的场景她习以为常。当晨曦穿透停尸间的纱帘,原本支离破碎的躯体已恢复生前轮廓,仿佛只是沉睡。2025年清明时节,记者走进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第一殡仪馆,了解这个“90后”“00后”女子遗体整容团队的故事。


一针一线重构生命的尊严

辛宇赫2014年来到该馆,是馆里第一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来了没有多长时间,她就遇到了一个情况,有位20多岁的女生遇车祸,很漂亮,脸上有伤,需要火化。晚上,她自己一个人和遗体呆在一起,用了一个多小时,给遗体化好妆。

逝者的弟弟当时情绪很激动,看到画好的妆容后,很感激,就给辛宇赫跪下了。他觉得把他姐姐“最好的遗容呈现出来了”。

车祸、坠落等意外造成的遗体残破,在她们的手下以完美的形式复原。

潍坊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第一殡仪馆里遗体整容女子团队现在共有4人:1992年出生的辛宇赫,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0年多;1999年出生的张黎萍,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年;1999年出生的位明皓,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5年;2000年出生的王晓冉,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年。

她们分别毕业于北京民政职业大学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的都是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

虽然学的是这个专业,但在学校学习的并不多,只有在这里边干边学。

作为90后00后的遗体整容女子团队,第一关要过的就是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害怕。

穿透死亡的情感共振

“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在技术层面。”张黎萍翻开工作日志,某页贴着干涸的泪痕。那是个暴雨夜,19岁姑娘跪在浑身烧伤的母亲遗体前崩溃嘶吼。

张黎萍没有立即劝阻,而是默默调暗灯光,哼起家属提及逝者生前最爱的民谣。当啜泣渐息,她才蹲下身轻声道:“我们一起给妈妈梳个漂亮的发髻好吗?”

位明皓正在将数百例服务案例转化为《临终场景情绪干预指南》,“我们治愈的不是遗体,而是生者心里那个突然塌陷的黑洞”。

王晓冉记得,去年一位40多岁的男子遇重大车祸去世,内脏都出来了,经过她们的修复后,家属很满意,“看起来跟睡着一样”。

她们认为,每个行业都要有人去做,当你热爱一个行业,就会有动力去做。

撕裂偏见的青春力量

“第一次触碰高度腐败遗体后,我三个月闻不得肉味。”吉林姑娘位明皓笑着回忆入职初期的窘迫,“但现在我能分辨不同季节遗体变化的细微差异,这是任何教科书都没有的生命密码。”

工作中,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持严肃,要有同理心,还要注意缝合过程中不能被扎破。辛宇赫和王晓冉就曾被针扎破手。遗体有没有传染病,什么情况也不知道,比较危险。

女子本弱,在此则刚。

正如在火爆的电影《哪吒》里,太乙真人以莲花为哪吒重塑肉身。

她们认为:“我们修复的不是冰冷的躯体,而是生者继续前行的勇气。”在生死交接的渡口,这群女性用技术与温度编织着最庄重的生命礼赞——既是对逝者的挽歌,更是对生者的治愈。

感触更多生命的意义

家属满意是他们做这个最大的动力。工作之外,她们很阳光。

在这里,她们见过了很多感触的场景:白发人送黑发人、小孩溺亡、一些年轻人自杀等,觉得很可惜。

有一些生病的人想活着还活不下去,有一些人看上去应该活的挺好却自己结束了生命,他们在这里感触并思索了更多生命的意义。

看到一些送别的场景,她们也偷偷感动哭。

她们深知自己的责任:让每一双手传递温度,深刻理解生命真谛。做好生命的摆渡人,用专业和敬畏送别每一位逝者。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