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医药学,是门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的古老医学体系。中医药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现代化。中医药行业如何强化教育对科技与人才的支撑作用,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 湖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国医湘声”频道议堂版块邀请到10位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就“中医药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探讨,大家围绕中医药创新传承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多项建议,涵盖教育体系改革、师承制度优化、基层人才建设、数字化赋能等多个方面。从委员、专家们的观点也看到,中医药人才培养正从传统经验传承向现代化、数字化、国际化转型,未来需政策、教育、医疗、科研、产业、文化多方协同,才能实现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标准和培养定位
目前,湖南全省共有 23 所本科院校开设中医药相关专业,除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如中南大学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湖南医药学院开设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吉首大学开设民族医药方向专业等,形成“一核多极” 的本科教育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就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等议题建言献策。就在2024年9月,湖南医药学院举行中医学院成立大会。新开办中医学专业,并招生了第一届学生——这是该校推进“中西协同”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培养的是什么人才?他认为:“要明确中医人才标准,培养具备临床能力、能诊疗疾病且能传承精华、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面对“中医思维淡化”和“西医化倾向”的现象,何清湖分析,学生高考基于数理化理科基础,现代科学教育模式影响着学生对医学及生命健康的认知;大学课程既要学习中医知识,又要掌握必要的西医理论知识,难免受西医思维模式影响;在知识构建、培养模式及体系构建中,对中医文化自信、中医思维培养、中医基本理论掌握及经典学习不够扎实,进而影响了中医思维的形成。
谈及理想中的中医药人才,何清湖以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为例,认为其应拥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中医经典、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系统掌握中医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知识,同时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知识,具备良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
- 2024年9月,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挂牌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医药学院校长何清湖给学生做中医文化讲座。
“大学中医教育应做到三个回归,回归人文、回归基础、回归临床。”在何清湖看来,“中西医并重”政策背景下,五年制中医教育要明确人才标准和培养定位,科学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及教学内容,借助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改革,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其进一步深造、临床实践及学历后教育、继续教育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始终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建议,完善高等教材建设,优化分科体系,强化跨学科融合,培育高水平中医药人才。
事实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表示,今年将着力推动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完善中医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持续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服务中医药新兴业态
“以企业所需人才为基础,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造互利共赢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半脱产培训等形式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合力。”长沙市政协常委、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申志华建议。
申志华认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应改革中医高等教育,采取学历教育、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培养众多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师;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奖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产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强化现有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培育,定期定额发放资金补贴,积极引导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留在湖南创新创业,吸引急需紧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来湖南服务发展。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学生在浏阳大围山识药采药。
“要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导向。”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陈丽君深有同感,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医教研协同,围绕人口发展老龄化、健康需求多元化、医学教育精英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等形势,加快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据了解,作为湖南省内唯一的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现实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开设了中医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康复保健学院5个二级学院、20个专业,形成了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专业集群,构建了针灸推拿、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护理、临床医学5个特色专业群。
“湖南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壮大中医药全产业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关键。”省政协委员、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董事长兼校长陈强认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教育改革,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中医药产业链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医药人才。
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学校以服务基层为使命担当,聚焦‘西学中’、特岗生培养、适宜技术推广、继续教育等重点领域,为全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陈丽君介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近三年共开展“西学中”培训项目23个,覆盖10个市州,累计培训2980人次,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
“医馆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省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主席陈栋材则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一靠院校,二靠师承,三靠实践,即:读经典、跟名师、上临床。“指导老师要无私带徒,精心传授;学徒要虚心潜心修炼,要有悟性,大胆继承创新。”
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介绍,学校申报中医学专业,以针灸推拿学与中医学为支撑,注重中医全科医学知识体系构建,培养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新时代新医科青年医学人才培养,他认为应培养具有“大健康”意识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学人才。
- 4月2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社区临床见习基地揭牌仪式在岳麓区岳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定向培养、补贴奖励等政策,鼓励中医药院校学生到基层就业,如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可以为基层提供一定的中医药人才,但是在人才待遇、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仍需要政策倾斜。”省政协常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邓奕辉表示。
人工智能重塑人才生态
今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召开的2025年学科专业优化工作专题会上透露,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抢占学科创新前沿。在202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申报人工智能等4个新专业,新增智慧健康管理等5个微专业,探索培育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对此,湖南省湘医投私募基金产业合伙人、湖南扁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国轩表示,当前中医药全产业链人才的培养需特别注意解决三大矛盾:传统经验传承与现代科学验证的平衡、师徒制个性化培养与规模化教育冲突的平衡、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技术应用的融合平衡。他建议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中医药全产业链人才动态人才培养需求预警系统,每三年更新一次培养方案,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同步。
从中医药全产业链的维度分析,乔国轩建议:“要构建中医药行业人才的复合型能力矩阵,通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的教育体系革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培育‘中医药+康养文旅’复合人才、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中医药产业战略管理人才等。”
广东医群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锦坦言,相比传统中医以师带徒的模式,当前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案例较少,要通过会诊形式进行弥补。他表示:“要善用中医AI,年轻中医经验少、累积知识库不足,中医AI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和引导,帮助其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毫无疑问,面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浪潮,新一代中医药人才正在重塑产业生态。在邓奕辉看来,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还存在教育模式有待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高层次和领军型中医药人才稀缺、国际交流和产业转化等引领不够、中医药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短板。
“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在院校教育基础上结合师承教育机制,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同时要加强多学科融合教育,推动‘中医药+’人工智能等课程的学习,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邓奕辉建议。
4月1日,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成立。
中医药国际化也是一个方向。邓奕辉认为,传统医学守正创新,要建立和完善中医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与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向国际输送人才。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怀化市政协委员、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邱群英认为,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外语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彭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