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抛出惊世骇俗的论断:中国治理雾霾导致大气气溶胶减少,削弱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80%。这一观点迅速被《卫报》《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放大,甚至引申为 "中国治污反致气候危机"。
中国许多城市曾经被严重雾霾困扰,PM2.5是那时大家关心的热词。那时候西方媒体骂我们,我们只有忍着。央视记者柴静拍了一部《穹顶之下》反映国内空气污染严重,我们也只有默默做好自己的事。
可是当中国 PM2.5 浓度从 2013 年的 900 微克 / 立方米降至 2024 年的 29.3 微克 / 立方米时,西方媒体却从 "空气末日" 的渲染者摇身一变,成了 "清洁空气加速变暖" 的批判者。
西方环保的 "双标" 真相:嘴上环保,行动拉胯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 "退群" 传统堪称一绝。特朗普政府三度退出《巴黎协定》,宣布 "国家能源紧急状态",鼓励扩大化石能源开采,甚至将风能、太阳能排除在 "能源资源" 定义之外。这种行径导致美国人均碳排放仍是中国的 2 倍,却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果横加指责。
欧洲同样深陷 "绿色悖论"。德国、波兰等国仍依赖煤炭,2024 年德国煤电占比不降反升。更令人瞠目的是,欧洲国家在历史排放责任上集体失忆 ——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累计排放 2500 亿吨二氧化碳,却拒绝将其纳入责任框架。
《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提供 1000 亿美元气候援助,但实际到位资金不足 20%。相比之下,中国投入 4 万亿元推进大气治理,拉动 GDP 增长 5 万亿,创造 300 万绿色就业岗位,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同进化。这种 "真金白银" 的投入,与西方的 "口惠而实不至" 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的所谓环保组织也不是什么好鸟。在刚果河,国际河流组织(International Rivers)持续 20 年阻挠英加水电站建设。这座设计装机容量 44000 兆瓦的超级工程,建成后将使非洲发电量提升三分之一,却被环保组织污名化为 "生态灾难"。
为了“环保”,所谓"环保少女" 格蕾塔・通贝里2019 年乘坐帆船跨越大西洋。但是,她的团队为将帆船运回欧洲,产生的碳排放是直飞航班的 3 倍。
来看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
在河北省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三代塞罕坝人用半个世纪创造了世界最大人工林海。1962 年,369 名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创业者挺进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的荒漠,住地窨子、啃莜面饼,在年均 - 19℃的极寒中尝试机械造林。第一代建设者梁臣隐瞒抗美援朝战场留下的耳伤,在马蹄坑试验地连续奋战三个月,最终实现 688 亩针叶林成活率 95% 的突破。
如今的塞罕坝,112 万亩林海每年释放氧气 54.5 万吨,涵养水源 1.37 亿立方米,碳汇量超 852 万吨。2017 年,塞罕坝荣获联合国 "地球卫士奖",颁奖词称其 "用一棵树改变世界"。
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 的绿色逆袭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3046 公里的环沙漠绿色阻沙带于 2024 年全面 "锁边合龙",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里程碑。为攻克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中国科学家研发出 "光伏 + 草方格 + 滴灌" 复合治沙技术:光伏板降低风速 60%,板下种植的苜蓿等饲草年亩均收益超 2000 元;沙雅县 25 万千瓦光伏电站用太阳能抽取地下微咸水,使梭梭成活率从 30% 跃升至 90%。
当西方媒体将中国治污成果歪曲为 "气候危机" 时,他们选择性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变暖的主因是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累积的温室气体排放,而非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治理。中国以占全球 18% 的人口,贡献了全球 30% 的可再生能源投资,用行动证明了绿色转型的可行性。
从塞罕坝的 "一棵松" 到塔克拉玛干的 "绿围脖",中国用生态奇迹回应质疑,以责任担当引领全球。这场关于气候治理的舆论博弈,终将在事实与数据面前分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