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720万大军入侵中国,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数的苦难。直到投降的那一刻,还有186万军队在我国土之上。

在战俘的问题上,有人说,中国太大度;也有人说,苏联太黑手。今天我们专聊“投降那点事儿”,让你看看战败者究竟怎么回家的。



谁接的投降书,谁收拾的残局?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下全球投降书。画面宏大,钦定“游戏结束”。

可问题来了:这么多支部队,这么多兵种,到底谁才是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谁来接这个“烫手山芋”?

其实,在中国这片战场上,日本压根没设“总司令”,只有“各地统领”:关东军归东北军令部,中国派遣军驻南京,海军另设舰队。这些兵种互不统属,彼此之间还互相瞧不上。



这也导致了一个微妙现象:冈村宁次虽然代表日本签署投降书,但他只掌管中国派遣军,根本不能代表关东军和舰队。

各地投降受理工作,由中国战区设立的“受降执行部队”分头进行。比如山东、山西、江西、广东等地,都有由战区派出的将领接受日军投降、部署武装解除任务。

许多投降现场,甚至没有太多日方抵抗动作,更多是主动交枪、站队等候。但在东北,却是另一番景象:苏军已经接管战场,并主导战俘清算,中国方面几乎无法介入。

这场跨国式、分批次的接收工作,既有协同也有尴尬。苏联与中国虽同属战胜国,但在执行“战后安排”这事上,完全两种路数,一个“抓人搞活计”,一个“放人送回家”。



最终,日本投降涉及的兵力,中国处理了约128万人,苏联处理了约57万人,两边加起来才等于侵华部队中的冰山一角——剩下的,死于战场、走私回国、逃亡他乡、下落不明。

这一场收尾大戏,中国扛了最重的包袱,却没换来任何赔款,不收地、不收物,只为把战争终点画得干净利落。

别急着谢幕,这票人还没算完!

1945年9月9日上午9点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中国战区的日军正式举行投降仪式。

冈村宁次穿着整洁军服、双手奉上投降书,何应钦一只手接过,仪式看似体面,场面还挺和谐。可舞台的另一边,一场更大的“人海工程”才刚刚开张。

根据当时《联合国最高统帅令第一号》,中国战区(除东北)内的日军128万人要向中国投降



这可不是几百号人排队上交枪械,这是一百二十八万的“人肉山”,里面有战士、有医护、有随军家属,甚至还有翻译、马夫、厨子,全是帝国战争机器的零件。

中方怎么处理这批庞大的俘虏?不是集中营,不是劳改所,而是“一个都不落”的打包回送。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文件——《中字第一号备忘录》。

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在湖南芷江“灰头土脸”地交出了关东军部署图,标志着投降细节尘埃落定。紧接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开始对全国日军兵力与侨民展开清查。



据《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书》记录,在中国境内的日本人总数高达214万,其中包括128万军人、几十万侨民、企业人员、随军家属。

如此庞大的数量,处理难度可想而知。此时,中国国内刚经历14年抗战的洗礼,铁路破损严重、港口堵塞、物资匮乏,运输能力几近崩溃

可即便如此,中国政府依旧坚持“有始有终”,不能让这些人继续祸害百姓,也不能搞“一放了之”。

于是,一项空前的遣返工程从1945年秋天拉开帷幕。中国调集各类运输资源,动用大量美援卡车、火车头,从上海、青岛、广州、天津等地组织大规模运送行动。



在南京港口,每日排队等船的日军人数超万人,许多人头戴白布,低头鞠躬,被送上“归国航班”。

整个遣返过程持续两年,至1947年基本完成214万日本战俘与侨民的全部遣返。其中,大多数被送往日本本土的关门、下关、佐世保港。

这场历史性的遣返,不但显示出中国的宽容和组织能力,也让世界看见:战争可以胜利,胜利者也能展现文明。

一脚踹进西伯利亚,活着回来算你狠!

时间回拨到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不到72小时,苏联红军便强势突破国境线,挺进中国东北、朝鲜北部、桦太与千岛群岛。

8月15日,天皇都公开发言投降,但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并未立刻放下武器。直到8月18日,苏联远东军发布命令,要求关东军在20日中午12点全面停火。

从那一刻起,日本士兵才开始有组织地向苏军投降。1945年9月1日,苏联的报告指出:共俘获日军官兵573,984人,其中将军110人。



与中国政府不同的是,苏联的接收方式非常“实在”:这些战俘并未按国际规定“原地解除武装后遣返”的原则处理,而是开启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命运之旅。

有6.5万人被释放,这批人成为幸运儿的原因是他们身体不好,无法承担体力活动。因为8月23日,苏联通过第9898号决议,决定征用50万日本战俘前往西伯利亚劳改。



他们被编成以1000人为单位的营,由战俘中的中下级军官带队,陆续被移送至乌拉尔、东西伯利亚等地。

据后来的统计数据,在这些战俘中,大约15,986人死于战俘营,主要死因为重体力劳动、疾病和严寒



苏联方面从未公开具体死亡数据,也未允许外部机构介入战俘管理事务。许多日军家属几十年都未能等来归国通知,只能在纪念碑上刻上“战死不明”四个字。

一直到50年代,迫于国际压力,苏联才开始陆陆续续通过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遣返了绝大部分还活着的战俘。

这一幕幕,不是电影,也不是小说,是实打实的“远东现实版地狱变”。

参考资料:

中国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214万.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2011-03-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