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所有地方,学校都是一个地方最大的事业单位之一,在里面工作的老师都是吃财政饭的,需要财政拨款。
2025年3月份,江西省万年县政府公开回应:由于当地学生人数年平均4000多人的规模递减,所以要开始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研究制定教师转岗分流调节教师结构性均衡方面的政策。
无独有偶,在2025年3月份的时候,贵州省贵州省长顺县也发布了教师退出机制。
万年县2025年起暂停英语教师招聘,推动转岗分流,方向包括高中部教学、教育局教研员、党校或社区服务等。
赣州、南城县设置年龄门槛(男45岁、女40岁以下),要求通过选调考试,超龄教师面临岗位固化风险。
抚州计划将语文、数学等过剩科目教师转岗至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等紧缺领域。
福建、山西、山东等十余省2025年全面推行“县管校聘”,通过三级竞聘筛选教师,未通过者面临分流。
云南3年扩编4.2万名教师后,2024年启动“交流轮岗”,逐步消化过剩编制。
一句话,铁饭碗可能要被打破了。教师也要转岗分流,没有什么工作可以干一辈子了。
数据显示,中国出生人口从 2016 年的 1883 万暴跌至 2024 年的 952 万,幼儿园数量两年减少 1.48 万所,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成为常态。
农村学校因生源萎缩出现教师冗余,而城区学校因学位紧张急需补充师资。这种结构性调整,让“铁饭碗” 的神话在教育系统逐渐破灭。
在我们的认识当中,编制被视为终身保障,"铁饭碗"代表职业安全感。教师等事业单位岗位因"财政供养"属性,被认为"只要不犯错就能干到退休",个体无需担忧失业风险。
但是当教师都要转岗,我们终于明白:没有 “铁饭碗”,只有 “铁能力”。教育行业的洗牌,本质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