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当春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宾阳中洞慈悲的佛面之时,龙门石窟也迎来第一波守候多时的游客。

人间四月是洛阳城最美的季节。城内牡丹盛放,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城外的龙门杨柳依依、伊河荡漾,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窟造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游人。


龙门石窟每日吸引着世界游人。(图/石光明)

行走在龙门石窟依偎的伊河河畔,不时地看到多国的游人到此参观旅读。这里也是到洛阳旅行最重要的一站。他们在佛像面前,或静默或惊叹!

有中国当代学者认为,石窟寺是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坐落在今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开凿于中国北魏时期,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等多个朝代的营造,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2000余座窟龛和10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被称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也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学界认为,龙门石窟集成了多种艺术风格,不仅远承了印度石窟艺术的精髓,还融入了中国的审美意识与表现形式,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或也正因于此成为了石窟艺术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里,游客能欣赏到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腴之美,洞察中国石刻艺术的演变与巅峰,也能看到希腊“爱奥尼亚”风格的柱头和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印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

龙门石窟的营造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期,洛阳作为当时的东方大都市,西方商贩云集从事贸易活动,乃至移民于此安居乐业。

“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龙门石窟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唐朝。”穿越千年,一位名叫马丁的讲解员正在石窟前向游客讲述着每一尊佛像的故事。他引用的是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对龙门石窟的评价,他兴致勃勃、满目热情的讲解,让游人仿佛回到了唐代。

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及人为破坏、盗抢掠夺,以卢舍那大佛为代表的龙门石窟佛造像群仍以残缺的美向世人示现无常,以其兼容并蓄的姿态,诠释了“和其光,同其尘”的内涵,那来自1400多年前的目光和微笑仍旧慈悲守望。

正如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包罗万象,亦如中国宋代的史学家司马光的所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千年后的的今日,这座地处中国内陆中部的洛阳城牡丹花开,依然吸引着世界来客。在历史的云烟中辉煌再现,繁华依旧!(胡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