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全球局势愈发紧张的大背景下,美伊之间久违的“谈判”话题再度成为国际焦点。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宣称,美伊正在就伊核问题展开“直接”谈判,称即将举行“非常重要”的会议,释放出似乎向缓和方向转变的信号。然而,仅隔一天,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便在社交平台X上泼下冷水,明确指出所谓会谈是“间接高层会谈”,并直言“球在美国一边”。这番回应不仅揭穿了特朗普的政治操作,更凸显美伊关系本质上仍然充满敌意与互不信任。



所谓“直接谈判”与“间接高层会谈”之间的巨大语义差异,本身就已暴露这场外交操作的矛盾核心。特朗普之所以急于对外释放谈判信号,是因其面临的内外双重困境愈加严重:对外,连续挑起全球贸易战、与多国关系紧绷;对内,股市震荡、民众抗议不断,尤其是在对伊政策上,从“极限施压”到“战争威胁”,再到现在口头谈判,已经进入战略自我打脸阶段。伊朗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愿意在美方尚未做出实质性让步之前妥协投降。相反,阿拉格齐的表态既保留了谈判的可能,又向国际社会明确传递出“主动权不在德黑兰,而在华盛顿”的信号。

特朗普对媒体宣称“每个人都同意达成协议是更佳选择”,这听起来颇具和平愿景,实则却是一种典型的外交包装术。美国所谓“谈判”,从来都不是基于对等原则,而是以制裁为先、威胁为辅、控制为目的。早在3月底,特朗普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威胁称,如果伊朗不达成协议,美国将对其实施轰炸并加征“二级关税”。这哪里是外交手段?分明是典型的黑帮式勒索。如此立场下的所谓“直接会谈”,与其说是协商,不如说是逼迫,是给“战争前夜”做掩饰的政治表演。

伊朗方面的回应非常清醒也极具策略。阿拉格齐点明“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清楚传递出:伊朗不会轻易上当,不会为了“避战”而屈服于美方的操控性叙事。实际上,伊朗早就对美国政府缺乏战略耐心和信用底线有清晰认知。从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恢复制裁,到频频施压盟友共同孤立伊朗,整个过程暴露的就是美国对国际协议毫无尊重的态度。如今谈判话题重新出现,伊朗不可能再幻想美国会遵守任何长期承诺。



而这场所谓“重启谈判”的戏码,本质上也是特朗普连任算盘中的一枚棋子。他需要一个可以被塑造为“外交成果”的剧本,不论其内容有多空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握手”、“承诺”或“照片”,都可以为他打造“和平缔造者”的人设。但问题在于,伊朗显然不打算配合他的选举节奏。哈梅内伊早已明确表示,“敌人如果胆敢越线,必遭反击”,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对美国屡屡试图以武力和经济封锁干预他国内政的彻底否定。

当下全球局势已逼近不稳定临界点,俄乌冲突、加沙战争、中美对峙、全球经济高压叠加,而中东若再燃战火,无疑将成为压垮现有国际秩序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中东地区的关键力量,伊朗对区域安全的影响巨大。特朗普一方面试图用谈判稳住表面,另一方面却继续策动地区代理人战争,加大对伊朗周边的军事部署,在霍尔木兹海峡调动军力,扶持反伊势力,其所谓“和平谈判”不过是战略欺骗的外壳罢了。



并且,颇为讽刺的是,美国对外张扬“民主”、“对话”与“和平”,对伊朗却从未放下“极限施压”这把刀。甚至连伊朗的正常石油出口、金融交易、人道物资进口都遭到系统性限制。这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战在本质上与战争无异,只不过子弹换成了制裁文件,炸弹变成了美元封锁。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压迫并未让伊朗屈服,反而让伊朗民众更加团结、政府立场更加强硬。

阿曼这场“间接高层会谈”是否能成为破局之机,仍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要美国仍将谈判视为压制他国意志的工具,而非平等对话的契机,那这场博弈就注定是一场虚伪外交的重复游戏。伊朗不会、也不该被美国的伎俩牵着鼻子走,尤其在历史无数次证明,美方的“协议”不过是可随时废弃的临时纸张。

“球在美国一边”,这是阿拉格齐送出的强烈政治暗示,也是一次道义上的反守为攻。特朗普若真想推动和平,就该首先撤回威胁,取消制裁,恢复互信,而不是一边谈判一边磨刀霍霍。否则,不仅伊朗不会买账,整个国际社会也将继续看清美国的双重标准与帝国主义本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