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今天是我人生最重要的日子,谢谢你来参加我的婚礼。”新娘眼含热泪,深情拥抱身旁的中年男子
其实这位“父亲”并非她的亲生父亲,而是她花费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租赁而来的陌生之人;并且他在她的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在日本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家庭关系出现裂痕,双亲离世,亦或是不愿参加婚礼,于是转而向专业公司租赁“假父母”“假配偶”,乃至“假朋友”以维持场面;其实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社会一些年轻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无奈之举,他们或许只是想在某些重要时刻拥有一份虚假的陪伴。
更令人唏嘘的是,有些新郎新娘,他们的30位亲友,竟然全部都是租来的演员,连伴侣都未必知情。这样的情况,稍显荒诞却又真实存在着,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这究竟是,社会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呢,还是一场被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
让我们看看,日本的“租借家人”产业,如何揭开这个既荒诞又心酸的社会现象。
在日本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族社交能力的展示。
传统上宾客越多,越能体现新人的人缘以及家族的地位。即人多热闹往往被视为吉祥和有面子的象征。
不过随着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有许多人,居然根本就凑不出足够的亲友团。
于是“租借宾客”服务应运而生:基础服务(2万日元人),租一位普通宾客安静观礼;增值服务(+5000日元),宾客会上台唱歌跳舞,烘托气氛;VIP服务(+1万日元),租来的“父亲”会发表感人致辞,让全场落泪。
最极端的情况是,某场婚礼上,新郎的所有30位亲友都是租来的演员,只因他不愿邀请前一段婚姻的宾客。
婚礼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日本的“家人租赁”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了:
孤独老人的“临时家庭”,60岁的西田,因为妻子离世并且女儿离家,每月花费4万日元(约2500元),租一对“母女”来陪他吃饭聊天,尽情享受那虚假的天伦之乐;年轻人的“情感代餐”,单身男性租“妻子”回家见父母,女性租“丈夫”去应对催婚,甚至还有人长期租赁“父母”以填补亲情的空缺;葬礼上的“孝子贤孙”,一些公司提供“租借哀悼者”的服务让逝者不至于在冷冷清清中离开。
日本规模最为宏大的“家人租赁”企业FamilyRomance,其麾下拥有两千余名员工,并且每月能够承担起数百笔业务之多,年营业额高达 7.5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4600 万元)。
他们的服务极为专业化,客户能够指定“家人”的年龄、外貌以及性格,甚至还能要求模仿已故亲人的习惯;“妻子”会烹制亡妻擅长的料理,“女儿”会以真实子女的语气进行聊天。
公司明令禁止客户与演员产生真实感情,而且确实仍有老人深深陷入其中,将租赁家人当作精神寄托。
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比28%,预计到205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40%;在东京2050岁的人群里,将近半数处于独居状态,而且很多人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每年有数万“孤独死”的案例这样的话,就促使老人们不得不花钱去买陪伴。
日本人极其注重社会评价,“没亲友参加婚礼,就等于人生遭遇了失败。”他们将这种观念看得很重,仿佛这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在他们的观念里,这几乎成了一种既定的事实。
临时工不敢邀请真实上司,离婚者不愿暴露家庭矛盾,于是租人“补位”。
一次“租妻女”服务收费在3000-6000元之间,而且其利润竟然远超普通的服务业。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它反映出了社会某些方面的扭曲和丑恶。
演员时薪可达上千元,有人专职扮演“丈夫”服务过百名女性。
不过长久地依赖那些虚假的关系,这或许会使真实人际间的疏离感进一步加剧,并且进而形成这样一种不良的循环态势。
“我知道她们是假的,但至少这顿饭,我不再是一个人吃了。”一位租赁“妻女”的老人这样说。
日本的“租借家人”服务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的两大顽疾:极致的孤独,与病态的面子工程。这种服务仿佛是社会问题的一种映射,让人不禁思考现代生活中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以及那种为了面子而不惜一切的病态心理。
它既是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无奈之举的补救,也是商业资本针对人性弱点的极为精准的收割。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现象并非日本独有。
在全球单身潮,以及老龄化加剧的这样的背景之下,“租赁情感”也许会成为更多国家所呈现出的一种常态。每到年底,租个女朋友回家过年的案例,往往也有很多。
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租一个“完美家庭”,而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
否则我们终将活在一个人人都戴着面具,却比任何时候都孤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