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1年起,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开始显著衰退。与此同时,他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逐渐萦绕在他身边。这时,毛主席时常谈及生死话题,即便是面对外宾,也毫不避讳。
董必武逝世后,毛主席曾对金日成表达了内心的伤感,称自己身体快不行了,未来要依靠他们,还幽默地说:上帝正请我去喝烧酒。1976年,毛主席病重期间,会见了尼克松的女儿一行。那时,他说话已颇为艰难,但仍说道:一个人肩负的责任过于沉重,死亡对我而言是一种解脱。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死亡向来被视为不吉利的话题,人们往往避之不及。然而,毛主席却截然不同,他对死亡有着豁达的态度,从不忌讳谈论。
他曾与护士交流,提到自己在世时吃鱼较多,所以希望去世后进行火化,将骨灰撒入长江,以喂鱼虾。他笑称这是向鱼虾赔不是,让它们吃肥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这一噩耗迅速传遍全国,瞬间引发了民众巨大的悲痛。出于对毛主席的深厚爱戴与敬仰,老百姓们无法接受将毛主席的遗体火化。为了纪念毛主席,社会各界纷纷积极建言献策,一时间众多方案被提出,并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有人提议,为毛主席立一块洁白的石碑,认为这样的形式既朴素又庄重,能够表达对毛主席的敬意。但这一建议很快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反对者们表示,毛主席的身体不能简单埋葬,因为即便他已离世,也应当让人民群众永远能够瞻仰他的遗容。
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华国锋同志果断作出决定,为了让众多未曾见过毛主席的中国百姓能够获得瞻仰伟人的机会,要建立一座纪念堂来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遗体。这一方案通过后,相关部门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启了紧张的选址工作。
10月8日,中央正式拍板决定修建“纪念堂”,并计划将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中,以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瞻仰伟人的仪容。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这一方案被认为是最优选择。
同时,选址的一个关键要求是交通要便利,因为若纪念堂位置偏远,人民群众前来瞻仰将会极为不便。当时,人们仍沉浸在毛主席逝世的巨大悲痛之中,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极为浓烈,普遍认为,唯有宏大的建筑才足以彰显毛主席的崇高地位。
大多数设计师持有相同看法,觉得纪念堂的建筑应当越高越好。然而,南京工学院的杨庭宝却率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给出了一个“50米见方建筑”的方案,这一方案给众人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方向。从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任何建筑都不应在周边环境中显得过于突兀,更何况这是要建设在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上。
经过进一步深入讨论,方形建筑的诸多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形建筑能够巧妙地建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这种对称的建筑形式给人以稳重、平衡之感,与庄严肃穆的氛围高度契合。
二,方形建筑便于设计多个出入口,这为群众前来瞻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有效疏散人流。
三,方形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表现更佳,能够更好地保护伟人的遗体。
不过,杨庭宝方案中的“50米”高度存在一定问题。当人们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对着纪念堂时,会看到纪念堂正面重叠着正阳门城楼的大屋顶剪影,这在视觉效果上并不理想。所以,建筑高度的设定需要谨慎权衡,基本要求是既要能够遮挡住正阳门的屋顶,又不能过高,以免遮挡住纪念碑。经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与专业测算,最终将纪念堂的高度确定为33.6米。
此外,该纪念堂在设计上打破了我国过去一般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其正门朝北。这一设计引发了一些人的质疑,有人提出,如果正门朝北,当天安门广场举行活动或群众集会时,面向天安门的群众就会背对纪念堂,这会让人在心理上感觉不安。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组的成员赵鹏飞提出了巧妙的解决办法:将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以此扩大两侧广场的面积。如此一来,一旦举行群众大会,纪念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会有群众环绕,意味着毛主席仿佛置身于群众之中,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
当所有的设计细节都沟通确定完毕后,毛主席纪念堂便进入了紧张的建设阶段。1977年5月4日,距离开工仅仅过去了6个月,毛主席纪念堂的主体建筑就正式竣工,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
8月18日,承载着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纪念堂,并于两天后安置妥当。9月9日,恰逢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堂的落成典礼在北大厅隆重举行。自开放至今,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接待了超过2亿人次的参观者,其中还包括众多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