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特朗普政府再次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累计达54%甚至更高),这一举动既是其长期政策逻辑的延续,也反映了当前中美博弈的复杂背景。

那么,为什么特朗普那么喜欢打“关税牌”呢?

普通人面对大人物的这种疯狂举动,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今天我们就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特朗普喜欢打“关税牌”?

其实特朗普一直热衷于跟中国打“关税牌”的原因,业内一直有一个传言。

传言称,特朗普这一系列政策背后的关键人物,其实是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


库什纳

库什纳当初帮特朗普竞选总统时,被要求找一位经济顾问。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库什纳根本没有去找专业人士,而是直接上了亚马逊网站,买书或者看书,甚至是大致浏览书的封面和标题……

然后,库什纳发现一本名叫《被中国害死》(Death by China)的书,他觉得这个标题和内容非常符合他的心意,然后他就联系了书的作者纳瓦罗,让他成了特朗普的经济顾问。

而令人震惊的是,纳瓦罗的经济理论依据,居然来自一个名叫罗恩·维拉(Ron Vara)的专家。但这个所谓的“专家”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罗恩·维拉”这个名字只是纳瓦罗自己姓氏的字母重组(Navarro→Ron Vara),是他自己虚构的一个人物,用来反复引用,以支持他的经济主张。也就是说,美国这次造成全球经济灾难级影响的关税政策,竟然基于一个不存在的人物和一本书的封面!

而揭露这个事实的美国主持人,叫 Rachel MADDOW。



上面的这个传言,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结合特朗普当选后各种疯狂的举动来看,其实可以看出特朗普这种人,是能做出任何事的。

其实从经济学和大国博弈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能大致判断出特朗普喜欢打“关税牌”的原因的。

1、特朗普打“关税牌”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让制造业回流与贸易逆差缩减。

特朗普的核心诉求是重振美国制造业,通过高关税迫使企业将产业链迁回美国。例如,此次加征关税的行政令中明确提到“重振美国制造业,甚至涉及国家安全领域”。此外,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长期高企(2024年达9900亿美元),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减少逆差,尽管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此举可能适得其反。

2、特朗普喜欢打“关税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筹码与选举策略。

关税政策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治标签的核心工具,旨在巩固其选民基础——尤其是中西部传统工业区的蓝领工人。通过展现对华强硬姿态,特朗普可转移国内矛盾,强化“保护美国利益”的形象。

3、特朗普喜欢打“关税牌”的又一个原因,就是战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快速崛起对美国构成竞争压力。例如,美国2024年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此次新关税进一步覆盖传统芯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试图遏制中国技术升级。

4、特朗普喜欢打“关税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重构全球经济规则。

特朗普政府认为现行国际经贸体系(如WTO框架)对美国“不公”,试图通过单边关税迫使其他国家接受其规则。例如,其“对等关税”政策以贸易逆差和增值税差异为由,旨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那么,特朗普的“关税牌”,对中国老百姓有哪些影响呢?

1、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就业与消费成本出现问题。

首先就是会让出口相关行业就业压力增加。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101.1亿美元,若美国需求下降,相关企业可能面临订单减少、裁员风险。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部分中小企业的就业岗位可能受到影响。

其次还会让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如限制稀土出口),可能推高美国电子产品、汽车等在华售价。但整体而言,中国对美消费品进口依赖度较低,直接影响有限。

2、间接影响的影响就是会让产业出现转型与内需出现调整。

特朗普的“关税牌”,会倒逼中国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市场。这种关税压力,会加速中国车企转向“一带一路”市场(如俄罗斯、中东)及新能源赛道。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24.3%,长期看可能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缓解传统出口行业的就业压力。

而且特朗普的这个举动还会让中国内需驱动战略更加强化。因为目前中国正通过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例如,2024年国民收入占GDP比重仅为40%-45%,低于美国的55%-60%,提升消费能力可对冲外部风险,但也需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等深层问题。

3、特朗普“关税牌”存在的潜在风险,就是会让大多数供应链出现波动。

例如若中美科技脱钩加剧,那例如AI芯片管制等一旦出现,那可能就会影响中国电子、汽车等行业的供应链稳定性,间接导致部分消费品生产延迟或成本上升。



那么,身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思考点。

1、灵活调整职业方向,应对行业冲击。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特别是外贸行业的普通人,如果你们的行业对美出口依赖度高(如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那就可能面临订单减少和裁员风险,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外贸密集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

所以此时,就需要提升技能,转向内需驱动的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等),参与政府支持的职业技能培训;

还可以关注区域转移:留意“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市场机会,例如中欧班列相关物流岗位或东南亚市场拓展职位。

总之就是要抓住产业升级机遇。因为关税压力会倒逼中国产业升级(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相关领域将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普通劳动者可通过学习新技术(如AI、绿色能源技术)增强竞争力。

2、改变消费与生活成本,学会消费风险管理。

若中国反制措施导致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如电子产品、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优先选择国产替代品。例如,国产新能源汽车、家电品牌性价比优势明显;

跨境电商小额豁免取消后(如800美元以下包裹加税30%),减少依赖个人海淘,转向国内电商平台或保税仓直购。

同时要学会优化家庭财务规划。因为通胀压力可能传导至部分领域,建议增加储蓄和抗通胀资产配置(如黄金、国债),减少非必要负债。

3、投资与资产配置,要学会分散风险。

首先就是要规避外贸依赖型企业的投资风险。因为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面临业绩压力,所以需审慎评估其市场多元化能力。因此后续资产配置可关注内需驱动行业(如医疗、教育、本土消费品牌)及“一带一路”相关基建、物流企业。

同时要学会关注政策红利行业。例如政府推动的国产替代领域(如芯片、稀土加工)和新能源产业链(光伏、储能),是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

而且参与地方政府推出的消费券、绿色家电补贴等政策,也能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支持内需。



总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加剧部分行业就业压力和进口商品成本,但长期来看,中国通过内需扩张、技术自主、市场多元化等策略,是可以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的。

所以身为老百姓的我们,需结合自身情况,通过职业转型、消费调整、资产优化等方式积极应对,同时还可以借助政策支持和社会协作,化挑战为机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