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8日)

《昭通日报》第4版(教育强市)

用一个整版

聚焦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的

“善行教育”

以下是详细内容



《昭通日报》2025年4月8日第4版版面

开栏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乎城市未来与市民福祉。为全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强市”宣传工作,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昭通市融媒体中心组建记者专班,深入基层教育领域开展蹲点调研。记者们通过沉浸式采访与深度观察,挖掘基层教育一线的动人故事,并在《昭通日报·教育强市》版开设《校长的一天》《记者蹲点日志》《梦想家》等栏目。3月底,第一组记者走进镇雄县陇家湾小学,感受陇家湾小学的“善行教育”,并形成系列稿件,以飨读者。

教学上:减少学生作业。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禁止无效以量代质。

校长的一天

善行如光 虽微致远

——记陇家湾小学校长程丰贵22年的教育守望


程丰贵和学生们合影。实习记者 兰 波 摄

清晨6时30分,雾气未散,在乌蒙山的褶皱里,海拔1400多米的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已亮起了第一盏灯。“第8035个清晨,山里的孩子需要光。”该校校长程丰贵每天早上7时,总是风雨无阻地和老师们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这个习惯自他22年前踏入这所学校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2年,他推动该校学生人数从160人增至439人,将一所仅有6间土坯校舍的乡村学校打造为“昭通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更以独创的“善行教育”体系为乡村学子铺就成长之路。

从高山微光到燎原之势

“好校长要心中有爱。”

晨曦中,三年级学生程晓蔓奔向程丰贵,亲切地喊他“校长爸爸”。

程丰贵柔声问道:“是不是要我帮你扎头发?”小姑娘乖巧地点点头。

只见程丰贵的手指在发丝间翻飞,眨眼间,马尾辫就扎好了。他眼含慈爱地看着孩子说道:“就数你最调皮!”这一套娴熟的动作让我诧异。

程丰贵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走在校园里,说起陇家湾小学的变化,他感慨万千。

2003年3月的春风还未吹化乌蒙山的残雪,24岁的程丰贵满怀憧憬地背着行囊来到陇家湾小学,眼前的景象让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鼻子发酸。970平方米的校园里,6间教室的墙体皴裂斑驳,如古树的表皮;歪斜的课桌上刻满岁月的沟壑;琅琅书声在漏风的教室里飘荡。“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教育火种将烬的残烛!”程丰贵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面对全乡倒数第一的教学质量和生源流失率高达20%的困境,刚任校长一职的程丰贵不断追问自己:“干还是不干?要怎么干?”经过一夜的思考,他找到了答案:“不仅要干,还要干出名堂来,干出大动静来!”在乡亲们质疑的目光中,他抡起铁锤,带着老师们凿石铺路、修补危房。他们的身影,成为大山深处最动人的风景。“当想要放弃的那一刻,想想当初为什么走到这里!”程丰贵用这句话为自己加油打气。“当时,教室的裂缝能塞进手掌。”在他的回忆里,剥落的土墙与如今的教学楼形成强烈反差。22年后,谁也没想到,当年“程校长这块又硬又倔的石头”竟能在乡村教育改革中激起“千层浪”。如今,学校占地面积达6310平方米,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学楼、综合楼、篮球场、食堂等建筑错落有致。

“好学生要有好品德、好成绩、好身体、好情操和好劳动观念。”上午10时,陇家湾小学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学校用兔子舞、打跳等学生喜欢的舞蹈代替传统广播体操,学生们乐此不疲。程丰贵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心中“好教育”的模样。

“好学校要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发展。”程丰贵和老师们在高山之间,再次燃起了教育的火种。

善行文化铸就教育温度

2024年3月,陇家湾小学“善行银行”作为德育创新案例登上《中国教育报》。3月27日17时许,位于教学楼一楼的“善行超市”里,围满了兑换善行积分的学生。

程丰贵是一位能够将“观念”通过不断探索改进,最终打造成完整“体系”的校长。在陇家湾小学蹲点采访的那几天,“善行教育”的观念让我感触颇深。

实干第一,硬件突围。程丰贵从北京争取“加油未来”项目的支持,联系热心村民捐赠电动校门;争取红薯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赞助,建成编程教室;说服村民自发让出5340平方米土地扩建学校……程丰贵累计争取到社会捐赠资金逾100万元。“程校长的抖音号、视频号经常发布学生上课、课间活动的视频。”学校教师余冬云笑着说道,“程校长说,要用山区教育守望者的情怀换取硬件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2017年,程丰贵在北京师范大学研修时,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这句话。几年后,这把“火”被他淬炼成独具特色的“善行教育”体系。

2023年秋,一封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翻山越岭抵达陇家湾。毕业生邓云——这个曾经险些辍学的女孩,在“善行教育”的浸润下成长为镇雄县高考状元。“程校长说,善行的种子会开花,原来它开出的花可以是未名湖畔的荷花。”邓云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软件革新,储存善行。在陇家湾小学的“善行银行”存折里,记录着孩子们拾金不昧的行为;“善行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可用积分兑换的文具……这些源自2024年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创新实践,使德育变得可触可感。当六年级学生王焮攥着攒了半学期的100个积分,给远在浙江务工的父母兑换围巾时,程丰贵眼睛泛红,眼神中流露出柔软,他感慨道:“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

“教师成长工程”如同魔法石。2010年,全校仅有1名本科教师,而现在已有11名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教师曾洪权采用“山歌数学教学法”,带着学生唱“2、3、5、7、11,阿老表来洒依……”,孩子们拍桌应和的场景,彰显出文化血脉已融入课堂!

每周四的“善行讲堂”让老教师焕发新活力;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云端教研”打破地域壁垒;“陈小军在仁厚小学搞起‘善行菜园’,刘敏在长安小学灌输‘善行教育’。”说起这些,程丰贵眼里闪着光。如今,从陇家湾小学走出的3位校长正在不同的学校复制“善行模式”,这些老师如同蒲公英般将“善行理念”播撒在尖山乡的其他学校。

“别人选择离开时,我们选择了坚守;别人选择抱怨时,我们选择了努力建设;别人选择观望时,我们选择更加坚定地行动。”程丰贵经常用这几句话激励自己和学校的其他老师。

落日余晖洒在“善行证”陈列柜上,学生们用积分卡拼出的北斗七星图案仿佛在告诉我们:“当年种下的火种,现在成了照亮别人的光。”学生们还用便利贴拼出胡杨树图案,以此激励自己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2000余枚积分卡像散落的星辰,照亮乌蒙山教育的夜空。程丰贵用22年光阴证明,当教育遇见善行,最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希望之花。这朵花,正沿着“五善课程”的脉络,把文明的芬芳送往更远的山峦。善行之花,如今已繁衍成覆盖尖山乡的教育“生态林”。

“蒲公英教师”的星辰大海

陇家湾小学秉承“立德树人,善行文本,幸福至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陇家湾小学是镇雄县第一所把“少儿编程”设为特色课程,把“善行文化”融入思政课来开展教学的学校,也是全面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教”有机结合的学校。

“好教师要善于担当、爱生如子、言传身教。”

在陇家湾小学与师生们朝夕相处的几天里,我看到这所学校的“好”写在师生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上。这所学校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老师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7年,该校成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加油未来”项目学校;2020年,被评为“镇雄县三星级示范学校”;2022年,被评为“昭通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同年,包揽全乡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所有推荐名额。该校现为昭通市在校学生最多的村级以下小学;重点中学升学率连续5年超30%;教师团队累计获各级表彰上百人次;部分学生可熟练运用少儿编程基础知识,该校也是全县首个将少儿编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的学校……

“有人说我是‘张桂梅式’的校长,其实我们每个乡村教师都是教育星火。”晴空下,程丰贵正指导孩子们写下“善行天下”的字样。远处,新栽的“善行林”在春风中摇曳,仿佛是无数双托举梦想的手。“我们坚守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程丰贵办公室墙上的《十五年发展规划图》展示着他的教育蓝图:“善行文化研究院”将系统提炼乡村教育经验;把学校升级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推进与上海名校共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

程丰贵就是一位“蒲公英教师”,他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体系下的星辰大海。他让我看到,善行如光,虽微致远;他让我看到乡村教育的星火相传;他让我看到他和老师们的坚韧。每个人都在努力向前,正如程丰贵说的:“坚持就会改变,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记者 陈允琪

陇家湾小学位于镇雄县尖山 乡仁厚村陇家湾村民小组,始建 于 1958 年,是一所村级以下完全 小学。2003 年,程丰贵到陇家湾 小学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该校 逐步形成以“善行文化”为抓手的 办学思想体系。陇家湾小学办学理念为“立 德树人,善行为本,幸福至上”,校 训为“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校风 为“求真创造美,光明圆融善”,教 风为“善于担当,爱生如子,言传 身教”,学风为“勇于立志,尊师若 父,学思践悟”,办学目标为“做一 个更好的自己”。

记者蹲点日志

让微光聚集 让爱心接力

2025年3月中旬,接到《昭通日报·教育强市》改版采访任务——蹲点采访基层教育工作时,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这次采访将打破常规,我要真正地走进受访者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3月24日 晴 23℃

13时,我、毛利涛、罗丹、田朝艳、兰波一行5人从昭通日报社出发。一路上,阳光正好。首站前往镇雄县尖山乡陇家湾小学进行采访。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前行,3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距镇雄县城50多公里的陇家湾小学。我们与校长程丰贵简短交流后,17时25分,放学铃声响起。程丰贵略带歉意地说,他要去送学生出校。

我有些意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每天都如此,还是仅仅因为我们到访才这样?殊不知,接下来的3天,陇家湾小学给予我太多惊喜、感动与温暖。

3月25日 晴 23℃

6时50分,我们从尖山乡集镇迎着晨曦出发,开启美好而新奇的一天。

7时20分,到达陇家湾小学后,我们打算全程参与当日教学活动。

陇家湾小学共有6个年级6个教学班,439名学生和13名教师。令人瞩目的是,该校不仅成功实现从村辖小学到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更以439名在校生规模,成为县域内村级以下学校中屈指可数的办学典范。

7时30分,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让我惊讶的是,这所群山环抱的小学,所有学生竟然能如此早地自觉到校晨读。一旁值守的曾洪权老师介绍道:“每天7时起,学生们便陆续进校,7时20分前全部进入教室晨读。”

晨光中,全体师生迅速进入状态,开启一天的教学活动。正是这样一群老师和学生,让这所深山里的校园充满朝气与希望。

9时55分,学生们迎来20分钟集体活动时间。兔子舞、打跳、手指舞等特色课间项目次第展开,学生们伴着欢快的节奏尽情地舞动。音乐节奏从激昂渐至舒缓,张弛有度,20分钟的运动时间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体能锻炼。这种充满趣味的课间活动,既可愉悦身心,又能强健体魄。

12时,学生们迎来午餐时间。学生们依次走出教室,有序来到打饭处,自取餐具后按需取用标准化套餐——两荤一素一汤。整个流程无需食堂阿姨打菜,也无需老师监督,秩序井然。

看着这般守纪律的学生,我相信他们长大后,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恪守规范、自觉自律。

16时45分,在第四节课上,我们为学生们增设了关于无人机、相机拍摄的讲解内容。“哇,好神奇!”“无人机是怎么飞上天的?它飞到哪里去了?”“我想拍照,我想和好朋友一起拍照。”学生们好奇极了,不停地问这问那。

我们的初衷是,让大山里的学生们对这些设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大山外的世界、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17时30分,放学的铃声响起,学生们依次排队沿楼梯右侧下楼。他们像一个个小战士,上学、放学都排成直线行走。到校门口,每个学生都会向老师敬礼、挥手,说“老师好”或“老师再见”。

不论学生在何处遇见我们,都会大方热情地问候:“老师好!”学生们展现出的文明素养,正是这所学校的13位教师悉心教导的成果。

3月26日 晴 28℃

刚送走星光,又迎来晨曦,我们已经启程。

昨晚,听完老师们每周一次的分享交流课,回到住处时,夜空已布满星光。

5时50分,乡镇上一片寂静,村庄里的公鸡还没睡醒,我们便驱车前往陇家湾小学,新的一天开始了。

6时30分,我们分为两组跟拍校长和老师们的一天。

8时20分至11时55分,被程丰贵称为“万金油”的教师们不断更换课本,依次完成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不仅要跨学科教学,而且还做到上哪门课就精通哪门课。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则出于他们对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16时45分,我以临时老师的身份走进五年级教室授课。我从丰子恺先生的《手指》一文展开,讲述团结与包容的道理,再引申到学好语文的意义,鼓励学生追逐文学梦、记者梦。“相信自己,你们可以做得更好!”面对60多名学生,我内心十分激动,而学生们也积极回应。课堂气氛热烈,互动频繁。短短45分钟,既不足以让我充分讲授知识,也不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倾述梦想。

当梦想拨动第一缕春风,所有的成长与蜕变都在星光下如花绽放。这一刻,我感到很幸福,因为这群学生成全了我当老师的梦想。

3月27日 晴 30℃


陈允琪给学生们上课。记者 罗 丹 摄

12时,田朝艳买来很多糖果,打算吃饭时分给学生。没有谁告诉学生怎么分配,但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只拿一颗,他们懂事的样子让人动容。有个学生拿了一颗糖果后,小心翼翼地装进衣服口袋里,说要带回家给妹妹吃。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必定善良且富有责任心。这份教养,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

糖果很甜,学生们的笑容更甜。

12时30分, 学生们围在我们身边说说笑笑。很多学生问我:“老师,您为什么只讲一节公开课?为什么不去我们班讲课?”我和学生们约定以梦为马,高处重逢;纵使泪光闪烁,也不言离散。我知道,因爱心接力的芬芳,早已沁入每一段前程。

14时许,我和毛利涛来到“一师一校”的田坝小学。50岁的刘大举是名编外教师,他在这所小学坚守了27年。目前,学校只有10名一、二年级学生,但他依然每天7时20分准时到校,风雨无阻地完成语文、数学等4个科目的教学工作。这所学校曾连续7年在全乡一、二年级期末统考中位列第一名。但是,这个学校还能存在多久?刘大举还能坚守多久?谁也不得而知。

17时,我们返回陇家湾小学。全体师生为我们举办了欢送仪式,我们何德何能,竟能获此厚待?《听我说谢谢你》的音乐缓缓响起,孩子们用手语配合着歌曲的旋律。我们挥手说“再见”,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在这所学校里,我看到了许多温暖的瞬间,老师和孩子们的灿烂笑容让我感动。

18时许,我们驱车绕行山路、徒步穿越小道、翻越几道山梁,再次来到昨天家访过的学生家中。受访的是一对分别就读三年级、四年级的姐妹。她们的父母因特殊原因一直没有回家,姐妹俩每天早上需打着手电筒步行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姐妹俩和奶奶一起生活,这无可奈何的生活现状,让我们流下了眼泪。

我们将买给她们的衣服及一些食物送到她们手中,这份微薄的心意,但愿能为她们带去一丝温暖。看着姐妹俩爬上高高的山顶,我们希望她们的明天不再有悲伤。

微光汇聚,爱心接力。虽然这次采访已经结束,但我们和陇家湾小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相信,孩子们会在年轮的光影中茁壮成长,而我们和陇家湾小学师生的故事必将延续下去。

陈允琪

梦想家

未来,看你们的

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在陇家湾小学,同学们化身“小小梦想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还把内心想对爸爸妈妈和老师说的话一一道来。《昭通日报·教育强市》版首次推出《梦想家》栏目,邀请读者一起听听陇家湾小学同学们的梦想。

常俊羽:“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因为我想成为像我们老师那样的人。”

岳妍:“我想当一名老师,因为可以传授知识。”

李天佑:“我想成为一名画家,这样就能画遍全世界。”

万丰铭:“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制造许多机器。另外,我想对妈妈说:‘您辛苦了!每天都为我洗衣做饭。’”

郎俊骐:“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把身边美好的事物展现给大家。今后,我上课一定认真听讲,积极完成作业,争取考上一所好大学。”

常梦成:“我们家离学校太远了,每天早上5时就得起床,放学后很晚才能到家,我希望学校能修建一栋宿舍。”

陈浩男:“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守护我的家人,保卫祖国,为祖国争光。从今天起,我一定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好好吃饭。”

王子龙:“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军医,因为这样就能给军人治病,让他们的身体更强健。”

这些看似带着孩子气的梦想,却是同学们此刻最真挚的表达;这些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话语,是同学们长久以来深藏心底、未曾表露的真心;对学校提出的建议,则饱含着同学们以校为家的深切期盼。未来,就看你们的啦!

记者 罗 丹

来源|昭通日报(图/文: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允琪 罗丹 兰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