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那就要数人民英雄纪念碑了,

关于它建设过程的故事,也是非常的精彩。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伟大的纪念碑上的155个字,

可以说是发人深省,它们是毛主席留下的,

而这些意味深长的话里,埋藏着他老人家对民族未来的思考。



1949年初,北平刚从战火里缓过劲儿来,

街上还飘着点硝烟味儿,城市却已经忙着换新脸。

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它就成了首都的第一选择。



这事儿定了,当地就得赶紧动起来。

刚成立没多久的部门,肩上担子不轻,

得把首都规划好,让新中国有个像样的门面。



相关部门陆陆续续搭起来,大家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

想把北京城弄得漂漂亮亮的。

规划不是小事,从哪儿下手,怎么弄,全得一步步来。



这时候,北平艺专有个雕塑系的教授叫滑田友,被请来当顾问,

他不是光坐那儿出主意的人,眼光毒得很,看问题也深。

北平刚解放那会儿,街上人来人往,气氛热火朝天的,他心里就冒出个念头:

得建个东西,能记住过去那些英雄,还能给后人点启发。



他琢磨的不是现在大家熟的“纪念碑”,

而是个“绘画、雕塑、建筑”混搭的玩意儿,

想让它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儿。



啥味儿呢?就是得有点民族的魂,

能叫人一看就觉得亲切,又能记住那些为国流血流汗的人。

他觉得,这东西得有教育意义,不光是好看,还得有点用。



有了想法,他也没闲着,他跑遍了北平城的大街小巷,

东看看,西瞧瞧,想找个合适的地儿。

北平城那么大,哪儿都带着点历史味儿,

可他最后站到天安门前头,觉得这儿最合适。



过去这儿是皇城的地盘,高高在上,普通人进不来,

现在解放了,得让它变成人民的地方。

他觉得在这儿建东西,既能接上历史,又能给新中国添点气势。



于是他非常郑重的,给当时市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得明白,这东西得有意义,能团结人、打击敌人,

还得让老百姓喜欢,愿意停下来看看。



他还建议别急着定下来,弄几个模型摆出来,让大家伙儿评评,合适不合适。

曹言行收到信,觉得这事儿有搞头,就回了信,跟他聊得更深了,

俩人一来一往,想法越来越清楚。



他在回信里第一次提了“纪念碑”仨字,慢慢把这事儿想明白了。

他跟建设局说,这碑得让老百姓一眼就懂,地方得合适,风格得跟周围搭调。

后来,他们还聊了雕塑该怎么弄才能代表所有英雄,设计图咋弄,工程咋干。



国家这边把这些想法收拾成一份提案,递到了正在开的会议上。

在开国大典前一天,大会全票通过了这事儿,

当天晚上,毛主席带着代表们到了天安门广场,



搞了个奠基仪式,热热闹闹的,这下,纪念碑的修建成了国家的大事,

不光是滑田友一个人的主意了。

这事儿定了以后,可不是他一个人忙活了,国家一拍板,

全国上下都动起来,专家、建筑师、艺术家,能干的都来了。



他的信就像扔进水里的一块石头,涟漪越扩越大。

他当初那点想法,愣是变成了新中国的大工程。

奠基那天,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大家伙儿都觉得,

这碑不光是块石头,它得扛起点啥。



从那天起,纪念碑就不是个简单的主意了,

它带着国家的意思,也带着老百姓的心思。

纪念碑这事儿定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把它弄好。



滑田友当初提的原则没白费,设计的时候都用上了。

得让老百姓一看就懂,那就不能太复杂;

得适合地方,那就得跟天安门广场的气场配上;

还得有点共通性,集会的时候大家都能看见。



设计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专家们凑一块儿商量,

雕塑咋摆,碑体多高,周围咋搭配,全都得掰扯清楚。

37.94米的高度不是随便定的,

得让人抬头一看就觉得有分量,还不能压得人喘不过气。



雕塑也得想明白,咋样才能代表所有英雄,不是光给某个人立像。

毛主席对这事儿特别上心,他不光参加了奠基,还亲自给纪念碑题了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八个字往碑上一刻,气势就出来了。



后来,碑上那155个字也是他想出来的。

他早先就说过,这碑得是“永久性的建筑物”,

不光是块石头立那儿,还得有精神上的分量。



啥叫永久性?就是东西得结实,能扛得住风吹雨打,

精神上也得站得住,让人看了心里有股劲儿。

他写碑文的时候,想得深,觉得要纪念的不只是解放战争那几年的英雄,

也不只是过去三十年的,而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所有为国牺牲的人。



甭管啥出身,甭管啥时候,只要是为民族站出来的,都得记住。

那155个字可不是随便写的。

毛主席没提党,没提解放军,就用“人民英雄”四个字概括。



有人建议刻上党的痕迹,他没同意,

说共产党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小段,代表不了全部。

他还分了“三年”“三十年”“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三个段儿,

把历史拉得长长的,显得厚重又有气魄。



为啥不写“一百零九年以来”,偏写“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就是想让这碑带着点历史的分量,看着就觉得民族的魂都在里头。

这份心思,155个字里全透出来了。



精神上的永生,全靠那155个字,碑文不光是刻上去的,

它让这碑有了魂,毛主席想让它记住英雄,也想让后人看了有干劲儿。

1958年建好后,这碑就不是普通的建筑了,它成了民族记忆的活物。



每年有人来这儿站着,看看碑,想想过去,感觉那股劲儿还在。

物质上结实,精神上有魂,这碑就真成了毛主席说的“永久性”的东西。

70多年过去了,纪念碑还是老样子,广场也越来越敞亮。



每年都有人来这儿,看看碑上的字,想想过去的事儿。

英雄的故事没丢,民族的劲儿也没散。

从滑田友那封信开始,到毛主席题字,再到广场变地标,

这碑不光是块石头,它把英雄的事迹、国家的意志、民族的记忆全扛起来了。



时间一长,这地方就成了大家伙儿心里的根。

甭管啥时候来,站这儿都能觉得心里有股热乎劲儿。

天安门广场跟纪念碑搭在一块儿,不光是大了好看了,它还成了民族的心脏。

过去是皇家禁地,现在是人民的地盘,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纪念碑立在这儿,就像个钉子,把历史和现在钉在一块儿。

70多年过去,它还是那么稳当,来的人还是那么多。

广场上风吹过,碑上的字看着清楚得很,民族的魂好像就没散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