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故事根据资料改编,人物、时间、地点、情节、配图均为虚构,与现实无关,本文旨在宣扬正义,杜绝犯罪发生,并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

29年后,上海知青林秋月重返故土,偶遇乞丐。

看着乞丐手里拿着当年她留给女儿的信物。

追问乞丐是不是自己的女儿。

可乞丐忽然笑着说:"我不是你女儿,阿姨,可我知道你女儿在哪里..."那笑容诡异又凄凉。

01重返故土

林秋月站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上,五十五岁的她依然保持着年轻时优雅气质。

"林总,这边请,村支书已经在等您了。"年轻的接待员小心翼翼地引导她,"这一带已经被规划为旅游开发区,您投资的温泉度假村选址就在前面那片土地。"

林秋月点点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望向远处的山脊线。

29年了,远处的窑洞群已经不再是她记忆中的模样,一排排整齐的仿古建筑取代了昔日的简陋土窑。



"我能先自己走走吗?"她轻声问道,不等回答便朝着记忆中村庄的方向走去。

路边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蹲在地上,低着头拾捡路人丢弃的塑料瓶。

林秋月走过时,女人突然抬头,那双浑浊的眼睛让林秋月心头一颤。

"妈妈的红花布...妈妈的红花布..."女乞丐嘴里念叨着,声音嘶哑。

林秋月脚步一顿,那句"红花布"像一把尖刀刺进她心里。

那是29年前,她用仅有的布票买的一块红底白花的布料,本想给女儿做件新衣裳,却最终没来得及。

"您认识我吗?"林秋月试探性地问道。

乞丐低下头,继续拾起地上的垃圾,仿佛没听见她的问话,林秋月正要再问,接待员已经追了上来,把她和乞丐隔了开来。

并礼貌的说道:"林总,大家都等着呢,这种乞丐常在游客区晃悠,您别理她。"

考察团一行人在改建的村委会会议室里落座,林秋月心不在焉地听着村支书介绍当地旅游开发规划。

支书骄傲地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我们这里是当年知青点,前段时间还获得了'红色教育基地'的称号。这是七十年代知青们的合影。"

林秋月的目光被那张泛黄的照片吸引。照片中,一排年轻人站在窑洞前,脸上是青春的笑容。

她一眼就认出了站在右侧的自己,那个扎着马尾的上海姑娘,站在她身边的是李翠华,还有...赵建国。

会议结束后,林秋月借口想了解当地民情,独自漫步到了村子深处。

她循着记忆找到了那排窑洞,如今已被粉刷一新,门口挂着"知青生活体验馆"的牌子。

一阵风吹来,恍惚间,她看到29年前的自己,抱着三岁的小荷,站在窑洞门口,那时的小荷刚刚会跑,圆圆的脸蛋上总挂着笑容。

"您是游客吗?"一个路边老人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林秋月转身,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拄着拐杖。

随后说:"我...我是来看看故地的。"

"您以前在这里住过?"老人眯着眼打量她。

林秋月点点头,不敢多说。29年前的不告而别,留给这个村子的只有对她的非议吧。

老人若有所思地说:"难怪,看起来眼熟呢。我是李家村的。"

李家村?林秋月心头一紧,疑惑的问道:"您认识李翠华吗?"

"翠华啊,当然认识,她现在可是咱村的富户,她儿子在县城开了家超市。"老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当年下乡的知青,现在就剩她一个人住在村里了。"

林秋月压抑住内心的波动,轻声问道:"那...赵建国呢?"这个名字在她嘴里念出来时,声音几乎在颤抖。

老人的神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随后说:"建国啊...十年前就走了,肝病。那个苦命的人,拉扯大闺女容易吗?"

林秋月感到一阵天旋地转,扶住墙才没有跌倒。赵建国,那个老实本分的男人,那个她一走了之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了。

"那...他女儿呢?"她艰难地问道。

"小荷啊,听说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这些年很少回来。"老人叹了口气,"建国活着的时候,她还偶尔回来,后来...唉..."

林秋月没有想到,女儿竟然去了上海。那个她朝思暮想的城市,也是她抛下一切要回去的地方。

如今她在上海有房有车,事业有成,而女儿竟然也在那座城市。在茫茫人海中,母女也许曾经擦肩而过。

当夜,林秋月住进了为考察团准备的招待所,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正当她准备关灯时,窗外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林秋月拉开窗帘,惊讶地看到那个女乞丐蹲在窗外,手里攥着什么东西。

夜晚的风吹乱了女乞丐蓬乱的头发,月光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让林秋月想起了什么。

乞丐抬头望向窗口,眼神中闪过一丝清明,随即又恢复了混沌。



"妈妈的红花布...红花布做的小兔子..."乞丐喃喃自语着。

林秋月的心跳几乎停滞。那个小兔子,是她离开前一晚给小荷缝的布偶,用的正是那块红花布。没人知道这件事,除非...

她冲出房间,却发现女乞丐已经消失在夜色中,只在窗台下留下一块沾满泥土的红色布片。

林秋月颤抖着捡起它,借着月光看清了上面褪色的花纹——正是那块红花布的一角。

02往事

看着那块花布,29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1980年,初冬】

二十岁的林秋月站在窑洞口,望着远处下工归来的丈夫赵建国。他肩膀上扛着锄头,脸上带着田野的尘土。

她作为上海知青来到这个偏远的陕北村庄,本以为只是短暂停留,却在这里结婚生子。

"妈妈!"三岁的小荷从邻居家跑来,扑进她怀里。

"翠华姐回来了,说城里来人宣布政策了!"赵建国跑过来,眼睛亮得惊人,"说是知青可以返城了!"

林秋月的心猛地一跳,返城——这是所有知青日夜期盼的消息。上海,那个繁华的都市,她日思夜想的家乡。

晚饭后,李翠华来到他们家。这位同是上海知青的姐妹,比林秋月早来半年,性格泼辣,至今未婚。

"秋月,听说了吗?我们可以回上海了!"李翠华激动地说,"明天县里开会,发放返城表格。"

林秋月看了看正在逗女儿的赵建国,遗憾的说:"可惜,我已经结婚了,还有荷..."

李翠华拉她到窑洞外,压低声音说:"政策只对未婚知青开放!已婚的,尤其是和当地人结婚的,不在返城范围内。"

"那我..."

"你还年轻,秋月。想想上海的生活,想想你的未来!"李翠华握紧她的手,"难道你要一辈子守着这个穷窑洞,看着小荷像村里孩子一样没出息?"

"可是建国他..."

"男人们都一样,你走后,他转眼就会再娶的。"李翠华的声音充满诱惑,"我认识县里办手续的,可以帮你做个未婚证明。"

林秋月心乱如麻。那天晚上,她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就轻轻起身,来到箱子前。

取出珍藏的上海老照片——外滩的灯火,南京路的繁华,还有她年轻时在弄堂口的身影。

次日清晨,林秋月去镇上打听返城的事宜,回村路上,她遇到了村支书方志强。

这个四十来岁的男人一直对她格外"关照",眼神中常带着令人不适的热度。

"林知青,听说返城政策下来了?"方志强拦住她的去路。

"是...是的。"林秋月低着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可惜啊,你已经是赵家的人了,这政策怕是轮不到你。"方志强意味深长地说,"不过,若是你愿意...我在县里有人,可以帮忙。"

"什么意思?"林秋月警惕地后退一步。

方志强靠近她,声音低沉:"只要你听话,我可以安排你单独返城。赵建国那小子配不上你..."

林秋月慌忙离开,心中的天平却开始倾斜,那天晚上,李翠华再次来访,带来了一张空白的未婚证明表格。

"决定了吗?明天就要交材料了。"李翠华催促道。

林秋月看着熟睡中的丈夫和女儿,痛苦地点了点头。

深夜,她写了一封长信,解释自己会先回上海,等安顿好就想办法接他们过去。

临走前,她将自己珍藏的玉坠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女儿,一半戴在身上,暗自承诺日后相认的信物。

天还未亮,林秋月提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窑洞。李翠华已在村口等候,两人搭上了去县城的拖拉机,并把信和积攒的五十元钱让李翠华转交丈夫。

03疯荷

【2009年,现在】

林秋月从回忆中惊醒,泪水已打湿了手中的布片。她做了一个决定:无论如何,要找到那个女乞丐,弄清楚她是谁。

早餐时,林秋月询问服务员关于村里乞丐的情况。

"哦,您说那疯女人啊?她经常在这一带转悠,人们都叫她'疯荷',好像是邻村的,没人知道她真名。"服务员随口回答,"听说是年轻时受了刺激,脑子就不太正常了。"

"疯呀?"林秋月心头一颤,这名字与女儿太过相似。

上午的考察活动中,林秋月一直心不在焉。当团队参观旧知青点时,她偷偷离开,前往村里打听乞丐的下落。

正当她徘徊时,那个女乞丐出现了。

林秋月深吸一口气,走向前去问:"你能告诉我,你是谁吗?"

乞丐低着头没理他,嘴里仍念叨着"红花布",但这次她没有躲避,反而从怀里掏出一个破旧的布袋,递给林秋月。

林秋月小心翼翼地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破旧不堪的布偶兔子,虽然肮脏破损,但那红花布的面料依稀可辨。这就是她29年前给小荷做的玩具!

"这...这是哪来的?"林秋月声音发颤的问道。

乞丐突然抬头,目光清亮了一瞬:"小兔子,妈妈缝的。"

林秋月浑身一震,几乎要瘫软在地。难道眼前这个乞丐就是她的女儿小荷?这么多年过去,命运怎会如此残忍?

她颤抖着伸手去触碰乞丐的脸,却被对方躲开。

乞丐突然转身跑开,林秋月连忙追赶,却在拐角处与一位老妇人撞个满怀。

"对不起,我..."林秋月道歉着,却在抬头的瞬间认出了对方,"翠华?"

29年没见,曾经亭亭玉立的李翠华已变成了一位富态的老妇人,保养得体,戴着金首饰,一副小康之家的主妇模样。

李翠华显然也认出了她,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秋...秋月?你怎么回来了?"

两位昔日好友相对无言,空气中弥漫着尴尬与隔阂。

李翠华很快恢复镇定,勉强挤出笑容:"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

林秋月紧盯着她的眼睛问:"我想知道赵建国和小荷的事,听说建国已经...过世了?"

李翠华目光闪烁着道:"是啊,十年前的事了。肝病,拖了很久...你也知道,这山沟沟里医疗条件差。"

"那小荷呢?我听说她去了上海?"林秋月急切地问。

"是啊,大学毕业后就去了,这些年一直在那边工作。"李翠华似乎不愿多谈,"你现在在哪住?改天我去看你。"

林秋月拿出那个破旧的布兔子:"那个女乞丐...人们叫她'疯荷',她给了我这个。这是我当年给小荷做的玩具,她怎么会有?"

李翠华的脸色变了变说:"那疯子什么都捡,可能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吧。别理她,村里人都说她不正常。"

林秋月想再问什么,李翠华却借口有事匆匆离开了,临走时说晚上过来再聊。

晚上,林秋月在招待所等了很久,李翠华却没有出现。她拨打了李翠华留下的电话号码,却提示"暂时无法接通"。

窗外,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林秋月撑着伞,决定亲自去一趟李翠华家。

但刚走出招待所,她就在昏暗的路灯下看到那个女乞丐,蜷缩在屋檐下避雨。

林秋月走近她,轻声问:"你认识小荷吗?"

雨水顺着林秋月的脸颊流下,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女乞丐蜷缩在窑洞角落,突然抬头,眼神变得异常的清醒。

"是翠华阿姨告诉我的,说妈妈嫌我是累赘才逃回上海的。"乞丐紧握着脖子上的半块玉坠说道。

林秋月浑身颤抖,跪倒在泥泞中。

29年前,她明明写了长信托李翠华转交,解释自己会想办法接他们去上海。

"我的女儿...真的以为妈妈抛弃了她吗?"林秋月声音嘶哑,泪如雨下。

乞丐忽然笑了,那笑容诡异而凄凉:"我不是你女儿,阿姨,可我知道你女儿在哪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