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创新,这里的创新,既有力推新作品、演绎新形式,又有“以旧赋新”、上演平时难得一见的中外经典作品。

例如,3月29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胡笳十八拍——龚琳娜琴歌音乐会》,颇受注目,值得一谈。歌唱家龚琳娜携手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箫演奏家王华、笙演奏家戴子凡、打击乐演奏家李尚,登上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以《胡笳十八拍》全本琴歌演绎了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史诗人生。这场千年琴歌与当代演绎的深情对话,无疑就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呈现。


龚琳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唱,她与一群国乐表演家为观众奉献了《胡笳十八拍》的全本演出。

音乐会上半场,是对全本《胡笳十八拍》的演绎,选的是明代《琴适》中收录的古谱。《胡笳十八拍》相传为东汉才女蔡文姬的传世名篇,被认为是“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流落匈奴12年,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回汉后,她回忆自己的悲惨经历,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长诗《胡笳十八拍》。这是诗,也是歌,而“十八拍”就像十八个乐章。

琴歌,顾名思义就是抚琴而歌,以字行腔。传统琴歌是一人弹琴而歌,而龚琳娜琴歌音乐会以新颖的艺术组合,提升了声乐部分的可听性和美感,是对传统声乐的新诠释。龚琳娜的演唱,与古琴、箫埙、笙、打击乐等的组合,可以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了琴歌艺术的表现力。比如,打击乐用来表现战争场面和人物的激烈情绪;笙的和声和乐器本身的表达力增强了音乐的铿锵有力;箫埙的旋律表达了人物的幽怨忧伤以及烽烟弥漫的古代气息。

十八个乐章曲调简练又富有回味,看似重复又富有变化,诉说一代才女蔡文姬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龚琳娜的演唱在吟唱、吟诵、说唱之间来回切合(总体以吟唱为主),抑扬顿挫,富有情致,细腻而真切地诠释了蔡文姬那段人生历程中被掳的悲苦、重返故土的欣喜、骨肉分离的伤痛……如泣如诉间,令观众恍惚以为是蔡文姬穿越到当今在倾诉衷肠。

音乐会下半场,龚琳娜分别与几位演奏者合作带来了王维的《阳关三叠》、南宋古曲《黄莺吟》、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琴歌作品,跨越古今,各具特色。特别是,她与戴子凡合作的《声笙不息》,是人声与笙全方位的“争奇斗艳”,且人声部分有些像《忐忑》,赢得了满场掌声。最后,在观众的欢呼声中,龚琳娜安可一首王安石的《梅花》,一把古琴自弹自唱,算是回归了一下最原始传统的琴歌演唱形式。

龚琳娜的人气高看来是有原因的,在与全场观众互动时,她现场示范观众如何学唱琴歌《黄莺吟》,分别通过古琴、箫、笙的伴奏起调,连续三次带领观众学唱这部初见于《事林广记》的最早琴歌。

音乐会现场如此生动而欢乐的学唱,或许正印证了龚琳娜寄寓在演绎《胡笳十八拍》全本琴歌的初衷——传承并重塑中国传统的文人琴歌。

原标题:《又像蔡文姬穿越到今天倾诉衷肠又像神曲《忐忑》,龚琳娜琴歌音乐会很特别》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任海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