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苏 锐 文\\图


游客在山东省日照市体验沉浸式旅游项目

自然生态资源“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怪圈怎么破?人文历史资源“有说头没看头”的难题如何解?过去几年,山东省重塑文旅资源开发观念,以打造符合时代审美的旅游产品,兼具文化内涵与深度体验感的文旅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

景区焕新,新体验层出不穷

4月2日,烟台市长岛南北长山旅游景区,三三两两的游客吹着海风,正在悠然散步。不远处,从烟台市主城区开来的轮渡慢慢靠岸,新一批游客欢快登岛,开启全新旅程。

近年来,烟台市以“文化赋能、生态优先、科技驱动、服务提升”为核心理念,推动景区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体验型转变。

长岛南北长山旅游景区开展“渔号之夜”表演,让游客充分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岛渔号的魅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打造“红酒+非遗”工坊,游客可参与橡木桶制作、个性化酒标设计,2024年,该博物馆研学团队接待量同比增长20%。

新鲜体验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去年以来,烟台市推动当地景区对标国内先进景区、世界级旅游景区标准,从淡季旅游产品开发、节庆活动培育、夜游产品打造、产业链条延长等方面入手,丰富景区业态,开展“场景革命”,让资源活起来、氛围动起来。

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围绕景区焕新总目标,山东省这两年的融合发展路径不断扩展。2024年,山东省举办“生态山东 绿色休闲”生态旅游体验季,组织全省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大赛和红色故事宣讲,加快临沂市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建设,培育8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推动邮轮旅游复苏,全年运营21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7.1万人次。

欢聚乡村,村村都有好风光

又到一年赏花时,潍坊市安丘市的“半亩山塘”每到周末便一房难求。5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李紫嫣从济南回到家乡,将村庄几处闲置农家院落改建为乡村民宿美学项目。城里人来到这里,临山听雨,住在农家小院,吃着地道的农家饭,午后还有创意咖啡提供。

潍坊市的广大乡村,村村资源不同,都有发展旅游的潜力。近几年,潍坊市推进“文旅+”,深化产业融合,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培育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推进172个农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建设,休闲农业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同时,当地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建成非遗特色产业村、非遗特色旅游村、非遗特色研学村60个,受益群众超20万人。

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孙建洪介绍,今年,潍坊市着眼于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将深挖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发展乡村传统演艺,将特色农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策划组织“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系列活动,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活力。

2024年以来,山东省推出泗水龙湾湖、费县利山涧等一批艺术乡村、乡村旅居产品,形成“景区带村”“公司+村集体”“乡村合伙人”等发展模式,开展“乡村好时节·乐动生活”主题活动665场次,吸引游客近5000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60多亿元。

文化转化,化作发展硬底气

近年来,聊城市依托黄河、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保护优先,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步迈入“两河时代”。当地围绕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聊城文化成立3个研究中心,编撰《“黄河故事”作品集》《聊城运河文献汇编》等书;推出山东梆子《上直播》、京剧《铸魂》、杂技剧《挺进·渡黄河》等文艺精品;同时,抢抓高铁发展机遇,牵头成立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协同晋冀鲁豫四省八市,在活动品牌共建、区域协作互为客源地等方面集中发力。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告诉记者,2024年至今,聊城市整合两河文化、水浒文化等资源,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景区化村庄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品牌41个,打造旅游民宿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等9个省级文旅消费载体;同时深挖特色文化IP,开发文创雪糕等创意产品,聊城“新三宝”等57件商品入选“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旅游购物大礼包,构建起“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体系。

4月2日,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少华表示,要改变以往大体量重投资的旅游投资思路,注重盘活项目存量,聚焦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项目和微改造精提升项目,从大项目思维向好项目思维转变。

据了解,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启动实施全省文旅资源“赋智结对”计划,发挥山东省高校、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的专业优势,与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点、新业态文旅场所结对共建,指导各地提升产品品质、拓展产业链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