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走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弯路吗?

文 | 佘宗明

要是当时那颗子弹没射偏,该多好。

在环球同此凉凉后,这成了很多股民的共同心声。

不少人想到了特朗普会抡起关税大棒,但没想到那张「关税清单」竟是Excel表拉出来的,计算公式是特朗普官宣前3小时才定下的。

想到了加征关税幅度不会小,但没想到力度会这么猛,就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直呼「远超预期」。

想到了加征对象会很广,但没想到约180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列,其中包括了「企鹅岛」,却不包括俄罗斯。

想到了股市会绿油油一片,但没想到……算了,说多了都是泪。


▲去年7月,在宾夕法尼亚州竞选聚会发表演讲时,特朗普遭到枪击,子弹距离他头部仅6毫米。现在很多人在想:如果当时那颗子弹没射偏……

太多的「没想到」叠在一起,就成了满天飞的黑天鹅与遍地走的灰犀牛在《伤心太平洋》BGM伴奏下合跳Disco的景象。

希腊原财政部长雅尼斯撰文感慨:每代人都倾向于相信,自己正处在某个历史转折的时刻,而我们这代人面临的诅咒却是——真的身处这个转折时刻。

确实是历史大转折时刻: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我们见证历史的频次比见到男女间纯粹的感情还高。

5年零1个月前,股神巴菲特曾感慨:我活了89岁,也没见过这种场面(美股熔断)。结果我们10天内就见证了5次。

而今,特朗普发动的这场大规模关税战,就连95年前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胡佛看了,都要说一声「绝」。

电影里是「今晚全场的消费,由赵公子买单」,现实中却总是「今晚赵公子的消费,由全场买单」。

股民们就在用血流成河为绰号「懂王」的赵公子的任性买单,顺带着在「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后面续上了一句:「除非都被绿了」。

「我视谋犹,伊于胡底」,不足以道出那些喊着「Hands Off」口号的游行示威者精神盟友们的愤恨。

问题来了:特朗普走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弯路吗?

01

特朗普无疑是当代迷因文化研究的珍稀标本。他以一己之力将「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深深植入了无数人心中。

「美军空袭也门行动群聊泄密」事件,就给人「治大国如闹着玩」的观感。

能把数学老师气笑的「对等关税」税率算法,也在迷惑行为大赏之列。

在小品《捐助》里,有这么个桥段——

记者小沈阳让王小利评价下捐款时误把3万当3千的亲家赵本山。

王小利说:他这个人,就好比当年的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

小沈阳问:为什么都是些小孩呢?

王小利说:大人谁能干出这事来?

将这句话稍微改改,也能用来描述许多人对特朗普掀起的疯狂贸易战的观感:正常人谁能干出这事来?


▲朗普团队所说的美国「解放日」,成了全球股民的「受难日」。

将特朗普戏称为特没谱,用「草台班子」阐释特朗普班底的行为逻辑,确实很符合「正常人」的想象。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就在《纽约时报》的专栏里写道,特朗普「充满老执念和怨恨——对关税、弗拉基米尔·普京、泽连斯基以及加拿大的执念……是个疯狂的混合体」。他认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哲学不是「遏制」或「接触」,而是「砸抢」,想把「格陵兰、巴拿马、加拿大和加沙塞进自己口袋」的特朗普是「地缘政治的小偷」。

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近期也撰文称,特朗普连任成功后,其怪异的表现和令人困惑的演讲,给自己留下「一种精神病理学病例临床表现的印象」,认为特朗普拥有「无视现行规范、任意决策的执政风格」。

这些并非全无道理。

但如果只以疯子、奇葩、神经病看特朗普,可能会忽略一点:特朗普高度不确定的行为之下有着确定性内核。

他执意打响这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贸易战,其实有着很清晰自洽的决策逻辑——尽管特朗普自带的无厘头风格让它裹上了闹剧外壳。

若不能看到这点,难免会继续对特朗普产生误判。

02

如果现在的特朗普穿越到25年前成为美国总统,会发生什么?

对中国来说,「加入WTO(世贸组织)」也许会成为泡影。

现实当然容不下这么多「如果」,但如果有「如果」,这番断言恐怕不是臆测。

因为罗伯特·莱特希泽会强烈反对。早在2001年,里根政府时期,曾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任职的莱特希泽就在国会听证会上警告,千万不要让中国加入WTO。

后来成为特朗普死对头、众议院原议长的佩洛西,上世纪90年代末也是莱特希泽「反对中国加入WTO」的呼应者。

只不过,里根没听他们的。

莱特希泽是谁?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他?

答案是,曾在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担任美国第18任贸易代表的莱特希泽,是特朗普保护性关税政策的设计师。

说起来,现年77岁的莱特希泽,并非这轮疯狂关税的操盘手——特朗普「二进宫」后,先前被视作「贸易沙皇」最佳人选的莱特希泽,竟意外地无缘内阁。

这次的操盘手,涉及的关键人物据传包括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白宫贸易与制造业高级顾问纳瓦罗和贸易代表格里尔。

卢特尼克俨然已成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代言人。但据了解,他既不是关税狂热分子,也不是自由贸易支持者,而是现实主义者。CNN就报道,他曾私下表示,他「不太喜欢」特朗普随心所欲地提高关税,认为关税是换取其他国家让步的工具。

贝森特是美国级别最高财政口官员,这两天先后被曝出想要离职和口出「美股崩盘是因DeepSeek而非特朗普经济政策」暴论。去年10月,他曾表示,全面征收关税的做法是「极端主义」立场,「(关税)先升级是为了之后的降级。」

纳瓦罗是用「只要不卖掉股票,就不算亏钱」暴论致敬了胡锡进体的那位特朗普死忠。他连日来面对各大媒体坚称,对外国商品征收的全面关税不应被视为进口税,而应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


▲纳瓦罗就是被胡锡进怒斥的这位……

格里尔则是明确支持关税政策的国际贸易法专家,曾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参与对华贸易谈判及协助促成《美墨加协议》。

这几位特朗普「加征关税小分队」核心成员虽说立场不尽相同,但都是加征关税的拥趸,也都在卖力兜售「加征关税不会引发通胀」的观点。

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接过莱特希泽衣钵的人。这里面,格里尔就是莱特希泽任美国贸易代表时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副手,纳瓦罗则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03

需要看到的是,「特朗普2.0」不是对1.0的改弦易辙,而是继续强化。特朗普在两个任期里干的事,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而莱特希泽就是特朗普起初关税政策路线的拟定者,卢特尼克们则是萧规曹随者。

说到莱特希泽,他在2023年出版的《没有什么贸易是自由的(No Trade Is Free)》不能不提,这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也为更深入地了解特朗普「MAGA主张」提供了切口。


▲莱特希泽在《没有什么贸易是自由的》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身主张。

作为「美国优先」的拥趸,莱特希泽在贸易问题上对「贸易赤字」有着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界的独特理解与高度敏感。

在许多人看来,公平交易就是你卖我买,钱货两清。

但在莱特希泽看来,你卖了我200元货物,却只向我买了100元货物,那就是我吃亏——因为有100元财富转移到了你那。到头来,你再拿着100元买我的债券、企业股票,相当于又占一次便宜。循此逻辑,美国2024年贸易逆差超1.2万亿美元,简直是输麻了。

这显然跟「正常」经济学理解的贸易有别。

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贸易顺逆差是国民储蓄率的函数,背后是各国比较优势分布的不同,美国贸易逆差是高消费、低储蓄的必然结果。

美国起码从中得到了两点好处:1,百姓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2,凭着经常账户逆差输出美元后,部分国家的外汇又通过对美元资产的配置回流美国,对其债务规模、投融资成本及居民部门杠杆率形成支持。

可莱特希泽才不管这些,在他的逻辑里,贸易赤字等于「财富转移」,谁顺差越多谁越富有。他的看法是,「贸易是好的。贸易多一点更好。公平贸易是根本。但贸易平衡是必需。」

「特里芬悖论」有一体两面,别人看到的是美国利用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制造出周期性财富收割「潮汐」的不公,莱特希泽看到的则是其他国家贸易时占美国便宜的不公。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不公」?莱特希泽找的理由主要有:1,美元不能像其他货币那样价值随贸易平衡情况而涨跌;2,美国的贸易伙伴大多实行增值税,对进口征税、给出口退税,美国则是以所得税为主,没有增值税。

更重要的是,这些贸易伙伴在实行不公平贸易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通过政府干预,树立贸易壁垒,积极鼓励出口,积累国家财富。他认为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是这样,为首的则是头文字「C」的东方大国。

那莱特希泽为何不拿美国用美元收割世界说事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代入的是以铁锈带工人利益为中心的视角,而不是华尔街精英与跨国公司大老板本位的思维,特朗普的搭档万斯有「乡下人的悲歌」,有着类似原生家庭的莱特希泽也有——这就跟经历了30多年前东北下岗潮的工人家庭子女活在怀旧滤镜中那样。

而贸易赤字跟制造业外流,有着深层次的关联。莱特希泽就反复提到:「这些被错误(贸易)政策伤害的人就是我的家乡父老。」

正因如此,莱特希泽在《没有什么贸易是自由的》中对多边贸易予以痛批,认为过去很多年里美国遭遇了「比我所能预见的更为显著且无可争议的失败」。

04

莱特希泽认为当下的贸易自由化体系对美国不公,那该怎么消除不公呢?

他列举了三种方案:1,以进口许可为卡点,要求美国进口商进口多少价值的外国货物,就得出口等值的美国货物;2,对贸易顺差国家购买美国国债额外征收几笔准入费,提高对美国保持贸易盈余的成本;3,对进口外国货物加征关税。

加征关税被莱特希泽视作最直接有效的妙招,当年里根通过关税壁垒跟产业保护政策抵御日本汽车产业冲击,最终为日本被迫签订广场协议奠定基础,就深受他的推崇。

在任美国贸易代表时,莱特希泽就是中美贸易战的急先锋,也促成了USMCA(《美墨加协定》)的签署。

前段时间,莱特希泽跟特朗普建议,要推动美元贬值。今年以来,他还在《经济学人》上主张,美国需至少需要全面征收10%的新关税(10%只是开盘价);取消被称为「低值豁免」的模糊条款。

另外,在莱特希泽眼中,先前是对美最大贸易顺差国的中国是美国「致命对手」,美国通过贸易赤字给中国「转移」了6万亿美元「财富」,加上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对手,所以该成为重点加税对象,贸易政策核心应该是「战略性脱钩」。

事实证明,特朗普跟莱特希泽价值观相投:莱特希泽的「pro-American」(支持美国)立场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张本就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1987年,特朗普曾花近10万美元在《纽约时报》等大报包下整版版面刊登「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信中称全世界都在笑话美国的政客,因为他们任凭日本这样的国家一边享受美国的安全保护,一边占美国的便宜。时年40岁的律师莱特希泽看到后大为欣赏。

特朗普第一个任期里众叛亲离,但莱特希泽坚定站在特朗普一边,他称跟特朗普共事四年没发生过任何不愉快。


▲莱特希泽跟特朗普的同框画面。

现在看,特朗普实施的关税政策,跟莱特希泽建议的相差无几:10%是最低基准关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取消。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特朗普的做法可能更猛——要知道,莱特希泽在中美贸易谈判后对中国方面维护协议的努力大加赞赏,相形之下,纳瓦罗属于对华「鹰派中的鹰派」,其代表作《致命中国》和《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对中国的不友好程度更甚。

05

作家乔治·特罗在《没有语境的语境中》里写道:每个人都知道,或是应该知道,我们脚下的地壳构造板块在发生迁移……政党依然叫着同样的名字,我们虽然拥有CBS、NBC和《纽约时报》,但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国家了。

「沃尔克时刻」的美国不是「明斯基时刻」的美国,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也不是以往任何时候的美国,意识到这点很重要。

本质上,特朗普跟他身后的莱特希泽出现是必然,美国选民选中了他们也非偶然。

得看到,莱特希泽虽然跟特朗普精神一体,但他引导美国放弃长达六十年的多边贸易原则转向民族主义立场,在拜登政府时期得到了延续。

这也表明,就算去年那颗子弹射中了特朗普眉心,有些东西也会来——也许会晚来一阵,也许没这么猛,但不会不来。

特朗普也许就是人类社会波浪式前进、循环式踩坑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他是一些人需要的一剂药方,也是另一些人忌惮的一副毒药。

「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是昨天解决方案的结果」,特朗普推出的全面关税,也有集「解决方案」跟「问题」一体的性质:作为现有多边贸易框架结构性问题的爆破式解题思路,它会在解决问题中带来更多问题。

有句评价说得挺对:特朗普想大破大立,但就现在看,他已经实现了大破,破坏性极强,却很难大立。

只能说,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特朗普遇上有缺陷的多边贸易体系,催生出了「理性悖论」——在博弈中,当非理性而不是理性能带来利益最大化时,非理性就成了最大的理性。

经济学家米塞斯说:人们并不因为互爱或应当互爱而分工合作,他们之所以合作,是因为合作对于他们自己最有利。使人不得不以和平的协作来代替敌对与冲突的,不是爱,不是仁慈,而是正确地懂得自私。

但特朗普跟莱特希泽们对此做了「补充」:合作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要看从哪个方面看。他们要的未必是「合作互利」,而是「合作不能让别人比自己更有利」。

目前看来,就算是特朗普阵营内部,对于多边贸易带来的利弊,都会有不同看法。

同为特朗普阵营的主力干将,马斯克就在X上用「笑哭」表情包嘲笑了卢特尼克。

马斯克还跟纳瓦罗打起了嘴仗,认为纳瓦罗身为哈佛经济学博士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在帖子下方,有网友留言引用了托马斯·索维尔名言「美国历史上每次灾难,总少不了一个来自哈佛的人」,他表示赞同。



▲马斯克对特朗普麾下的「加征关税」急先锋纳瓦罗不吝嘲讽。

在此处,我也想引用两句索维尔的名言——

一句是:如果你认为人类总是理性的,那么,至少一半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

所以,「乱纪元」总会周期性开启。

另一句是:从政治上看,很少有哪种观念比这种更有威力——你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别人和别人对你的不公造成的。这种观念是通向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捷径,无数的人因为相信这一观念而丧命。

所以,不要轻易堕入某些宏大观念口号的深坑——即便它看似很正确。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转载须经许可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rabgogo88

或手机号:18810070968

敬请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