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才是检验城市更新的真正考场。
撰文丨miaomiao
编辑丨锐裘
当“寸土寸金”的城市逐渐从大拆大建迈向精细化运营,空间的价值也从面积大小,转向了内容承载力与情绪表达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主理人开始以极小空间为容器,试验着多元生活方式的融合、社区关系的重构。
上海让人觉得迷人的地方,恰恰是总有人在街巷里创造出经得起慢慢品味的角落,它们以极小体量讲述着不小的城市故事。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过去在上海街巷里出现的两个小空间,一个仅20平,却成为年轻人热闹非凡的社交客厅;一个仅54平,却错落有致经得起探索。二者都在空间设计和内容策展上“下足功夫”,打造出了各自鲜明的温度和氛围。
它们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空间本身有多“大”,而是恰恰证明了:空间再小,也能撑起城市的活力与新意。
20平米的实验场:
「在逃火山」快闪记
©小红书ID:480754598
©小红书ID:team_volcano
上个月,在上海徐汇区的襄阳南路永康路交叉口,一座名为「在逃火山」的空间悄然现身。门头是手绘涂鸦风格,面积不过20平,却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吸引了无数路人靠近、打卡、参与。当你慢慢向店铺靠近,便能听见从门口传出的动感音乐,来自一个面向街道的全开放DJ台,向过往行人和周边居民宣告年轻和热情。
从右侧进入,可以发现这间2层小楼被巧妙划分为5个功能区,构成了一个艺术创作、音乐、藏式甜茶、城市骑行业态共存的多元化空间。一楼可以听音乐、喝甜茶、买衣服,再从狭窄通道通往二楼,可以逛展览、买陶瓷。
©小红书ID:team_volcano
这里汇聚了多个品牌:骑行友好品牌体育课TIYUKE、藏式甜茶三三甜茶馆、咖啡特调阿水、陶瓷艺术&纹身在逃火山TEAM VOLCANO、户外集合品牌澡堂HOYO。品牌背后实则是一个个鲜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主理人,从主理人们的“开店日记”中还可以看到,在逃火山是他们亲自动手改造的成果,自己拿起电钻让构想落地。
©小红书ID:team_volcano
开放的在逃火山像是一个共享的大客厅:不论是主理人、朋友,还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人们在此偶遇、停留、交流,甚至发呆,呈现出别样的生活样貌。有人说,这里像是一个“逃离日常”的据点,也有人把它称作“超迷你商业体”。
尽管在逃火山已于3月31日到期结束,但它的短暂出现好似给这座大城市带来了一层涟漪——空间再小,也能好玩;人有意思,空间就有意思。与此同时,门店销售也有着不错的成绩,特别是陶瓷品牌主理人专门发帖说道:“开业三天,作品售罄,没有东西可卖了怎么办”,还有网友在评论区小小抱怨:“去了四次都没喝到拉萨甜茶”。
©小红书ID:team_volcano
©小红书ID:5555011253
最后一天,在逃火山还留下了悬念:“快闪店到期了,但在逃火山没有到期。下一次去哪!”让人意识到,这更像是主理人品牌在线下门店的试水,也像是一场游牧经营的实验。
眼下,该空间又由另一户外集合品牌桑拿SaunasOutdoorClub“续上了摊”,开出限时两周的游牧店,将持续到4月中旬,且依旧有藏式甜茶和咖啡全天供应,继续在这个城市缝隙中探索新的可能性;不少人则开始期待,下一站火山会逃去哪?
54平米的艺术旮旯:
「旮旯三宝」的慢生活
©小红书ID:2500631359
©小红书ID:684673900
与「在逃火山」的躁动不同,愚园路一隅的「旮旯三宝」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存在。这栋54平米的两层小楼,位于宏业花园内,是一座器物美术馆,也是来自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的村长李见深的上海工作室。
它外立面呈现出的现代化不规则设计在周边环境中让人眼前一亮,这里没有喧闹的音乐和频繁的人群流动,只有安静流淌的时光和浓郁的艺术氛围。结合错层、下沉式设计,小楼被合理规划成了 5“层”空间,以木元素为主要基调,展厅、茶室、榻榻米卧室、书房、露台一应俱全。
©存在建筑
推门而入,一个挑高的、四处开洞的中庭映入眼帘,使整体采光得到保证;不少建造过程中的边角料空间则被巧妙转换成了陶艺展示台、座椅和展架等,充分结合了功能性与空间美学;还有多处设计与景德镇形成呼应,如窗户上映有三宝村的真实画面,展现随性而独特的艺术表达,成为名副其实的宝藏“旮旯”。甚至有网友发出“一秒踏入景德镇”的感慨。
在空间小且利用率高的基础上,几乎每一位去过的朋友都会附带“楼梯尤其狭小,上楼需格外小心”的提醒,而从狭窄的露台通道口上到天台,便可以一览开阔视野。也正因如此,让整个空间更具探索性,在任意点位停留都能收获多层次的美丽画面。
©小红书ID:630674246
今年1月,旮旯三宝开馆首展便集合了20位海内外陶艺家的作品,展品遍布整个空间,还与江西婺源的油纸伞相结合,艺术的边界被轻巧拉宽。看完展后,在一楼泡杯茶、看纪录片、翻几页书,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理想下午。
©小红书ID:665676250
©小红书ID:1089529926
如李见深先生所说:“旮旯三宝是可以让人和人待下来的地方,它既是工作室、是画廊,也是可以驻留的小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慢下来,静下来,用心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生活的美好。
此外,旮旯三宝还是“城市旮旯计划”的第二个项目,背后是一组建筑师对城市边缘空间的再想象,提升空间品质的同时植入艺术内容。
在愚园路的弄堂深处,它成了一个被记住的新角落;在日益加速的城市里,它像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暂停键。
这两个小楼虽然风格迥异,打造手法和呈现出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却都以小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和多元业态,将艺术、文化、商业、社交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在逃火山”的躁动实验,还是“旮旯三宝”的安静停驻,它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回应一个问题——空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主理人的兴趣出口,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场,也是城市更新在缝隙中生长出的另一种可能性,小空间承载大表达。也许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城市更新发展方向:不是一味扩张,而是用心经营每一寸土地,滋养出更具温度与想象力的生活片段。
但这样的创造力,并非凭空而来。
它需要城市保留更多街巷肌理与缝隙空间,留下“可以被年轻人重新想象”的角落。那些不被过度规划、不被过快清扫的地方,给了新的主理人、新的表达者以落脚和试验的可能。
真正有活力的城市,不只是高楼林立和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叠加,更是这些生长于缝隙、连接人与人的微小空间,才构成了一座城市最有温度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