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朗普关税,赖清德举白旗后,台当局还传出要派蔡英文去美国谈判的消息,大陆方面则是连喊出三个“停止”表明立场。那么,台当局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大陆方面又传递出哪些信息?

面对美国加征的32%关税,赖清德4月6日发表公开谈话,表面提出“五项策略”,实则透露出对美方的全面妥协。首先,赖清德明确表示“不采取关税报复”,实际上承认了自身在美方压力下的弱势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台湾对美贸易顺差高达739亿美元,但赖清德提出的“零关税谈判”被指为“与虎谋皮”,因美方长期要求缩小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更旨在单方面施压。



其次,台当局计划通过扩大对美采购降低逆差,但重点落在对美军购上。过去八年,台湾对美军购总额达262.65亿美元,且近年呈上升趋势。赖清德的“加速军购”策略不仅增加财政负担,更可能推高台海风险。此外,台积电赴美投资规模已扩大至1650亿美元,核心技术转移引发岛内对产业“掏空化”的担忧。

赖清德还提出了其他措施,如“排除非关税贸易障碍”和“解决美方高科技出口关切”,实质是进一步向美方开放市场。例如,美国瘦肉精产品可能借此大量进入台,冲击本土农业;半导体技术转移则可能削弱台湾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因此,这些政策也被批评为“牺牲全民利益,换取政党私利”。



不难看出,赖清德当局在此次事件中暴露多重误判。其一,误以为台积电对美投资能换取美方“高抬贵手”,但特朗普政府仍加征高关税,显示美方利益优先原则压倒一切;其二,误判拜登与特朗普政策的连续性,未料到后者对盟友同样采取强硬贸易手段;其三,盲目相信“意识形态同盟”能保护台湾利益,却忽视美国政策的实用主义本质。

台湾内部对此反应强烈,国民党批评赖清德的举措是“对美投降”,民众则质疑当局“掏空台湾”,分析来看,若按赖清德计划抵消739亿美元顺差,台湾需采购等额美国商品,但农工产品采购空间有限,最终只能是更加依赖军购和能源进口,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



与此同时,为应对关税危机,民进党提议由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率团赴美谈判。蔡英文曾参与台美互动,被视为“沟通桥梁”,但其身份敏感,可能触碰大陆“反台独”红线。此外,台所谓国安会秘书长吴钊燮据报已通过“特殊管道”在华盛顿附近与美方秘密会谈,讨论安全议题。此类会谈虽属非官方性质,但大陆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美官方接触。

于是,针对台当局的妥协姿态,外交部于4月7日明确表态,要求美方“停止同中国台湾地区开展官方往来”“停止插手台湾问题”“停止制造新的台海局势紧张因素”。这“三个停止”的立场,既是对美台勾连的警告,也是对赖清德当局“倚美谋独”的否定。大陆的强硬立场基于一贯原则: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美方若继续打“台湾牌”,不仅破坏中美关系,也将加剧地区紧张。而台当局若执意“倚美抗中”,只会陷入“越妥协越被动”的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历史经验表明,台湾的出路在于正视两岸同属一中的现实,赖清德当局若继续“毁台卖台”,终将付出代价,而大陆的“三个停止”表态,既是对现状的警示,也是对未来的划界——祖国统一大势所趋,分裂行径注定失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