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开启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上失控撞向隔离带,车辆爆燃致3名女大学生身亡。这场悲剧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繁荣表象下的隐秘伤口——当车企用“智驾”概念收割市场时,消费者却在技术与法律的夹缝中“裸奔”

一、被营销“偷袭”的消费者认知

“智驾”一词,本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发明的营销话术。国际通用的自动驾驶分级(L0-L5)中并无此概念,它模糊了辅助驾驶(L2)与自动驾驶(L3+)的界限,让消费者误以为“开车的是系统,背锅的是自己”。正如专家苏奎所言,这像“让初中生考微积分”——车企暗示系统能独立应对复杂路况,事故后却搬出国标称“责任在驾驶员”

更讽刺的是,用户手册中的“辅助驾驶”与发布会上的“解放双手”形成割裂。车企用“L2.999”“无图全国开”等话术造势,自媒体则通过“放手睡觉”“无人驾驶”的测试视频博取流量,共同编织出一张“技术成熟”的幻网。一位遇难者母亲哭诉:“女儿总说智驾安全,谁能想到2秒内就要人命?”


二、监管真空下的“三无”困局

当前智驾行业面临三重尴尬:

  • 无标准:国内尚无L3级自动驾驶准入法规,车企以“辅助驾驶”之名行“自动驾驶”之实,监管无从下手;

  • 无责任:事故责任始终由驾驶员承担,但系统突发故障或误导性提示(如误判障碍物)可能直接导致悲剧;

  • 无底线: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将未经验证的智驾功能仓促上车。有车主投诉,系统在匝道突然失控变道,客服却以“数据更新”搪塞。

更严峻的是,智驾供应商正陷入“爆单与爆雷”的冰火两重天。头部企业靠车企订单稳居市场,而纵目科技、禾多科技等二线厂商因技术路线偏差、资金链断裂濒临倒闭。这场技术跃进背后,实则是资本裹挟下的无序竞赛。


三、安全与便利的天平该如何倾斜?

智能驾驶的初衷本是提升安全,但现实却充满悖论:

  • “教练车”困境:L2级系统如同驾校学员,需人类“教练员”全程监控,但研究表明,人类在无需操作时极易分心(自动化自满效应);

  • 接管风险:系统紧急退出时,驾驶员从放松状态切换至应激反应的平均时间远超2秒,而此次事故正发生在接管瞬间;

  • 技术局限:即便搭载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系统在暴雨、逆光等场景下仍可能“失明”。某车企技术负责人坦言:“纯视觉方案的成本优势,是用可靠性换的。”


四、偷袭过后,行业该走向何方?

小米事故并非孤例。特斯拉Autopilot致死、问界M7追尾起火等事件早已敲响警钟,但行业反思始终停留在“声明”层面。要打破困局,需多方联动:

  • 车企:摒弃“文字游戏”,明确功能边界。如沃尔沃将“安全档案室”作为CEO上任第一课,警示技术必须敬畏生命;

  • 监管:尽快出台L3级法规,严控宣传用语。参考欧盟对特斯拉FSD的限制,要求智驾功能匹配运行条件(如限速、路段);

  • 消费者:认清“智驾≠自动驾驶”,保持双手不离方向盘、视线不离开路面。毕竟,再先进的算法,也抵不过概率与人性

结语
智驾本应是技术赋能的曙光,而非资本游戏的牺牲品。当车企用“偷袭”战术绕过安全堡垒时,每一次事故都在透支公众信任。或许正如欧阳明高院士所言:“L3级自动驾驶尚未成熟,全民智驾更需慎提。”在生命面前,慢,才是真正的快。

#智驾是光天化日下的偷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