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你有没有感到很迷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消息让我们疲于奔命。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现代人哪有这闲工夫?别着急,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小故事。


一千八百年前,诸葛亮这位将死之人握着儿子诸葛瞻的手,留下几句话,短短几十个字,却藏着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这几句肺腑之言,到底有多深刻?为什么即便过去千年,依然让人醍醐灌顶?


一个父亲最后的叮嘱

公元234年,夏末秋初,五丈原军营中,53岁的诸葛亮命悬一线。

这位蜀汉丞相一生鞠躬尽瘁,此刻他最牵挂的不是未竟的北伐大业,而是远在成都的8岁幼子诸葛瞻

"快,拿笔墨来!"诸葛亮声音虚弱却坚定。在烛光摇曳下,他写下了那封著名的《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成为《诫子书》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意思很简单:不淡泊清静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深知,自己终其一生都在为复兴汉室而战,几乎没时间陪伴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在临终前仍操劳国事。诸葛亮希望儿子能避开他的遗憾——在追求功名的路上迷失自我。


"儿啊,"似乎能看到诸葛亮抚摸儿子的头,"世人皆追名逐利,你将来会面对无数诱惑。记住,只有放下这些外物,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回看现代社会,我们被快餐文化、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包围,心灵何曾有片刻宁静?

各个平台的各种信息像洪水般涌来,我们疲于奔命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诸葛亮的话仿佛穿越时空,直指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迷茫。

当你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坐在安静的房间里,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志向又是什么?这时候,你才能听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从小事做起

诸葛亮一生谋略无双,统领千军万马,却始终注重细节。他曾在《便宜十六策》中提到:"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这话怎么理解?大的事业起步艰难,小事情容易开始。可深一层想,这其实是告诉我们: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有趣的是,历史上有个名叫陈蕃的东汉名士,年少时被父亲朋友薛勤批评不爱打扫屋子。


陈蕃骄傲地回答:"男儿处世,应该把天下收拾干净才是,怎能只有一间屋子?"薛勤意味深长地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故事虽非关乎诸葛亮,却完美诠释了他的思想。诸葛亮作为军事家,深知战场上任何小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他制作“木牛流马”运输粮草,设计连弩提升作战效率,这些看似小事的创新,最终改变了战局。


在五丈原,诸葛亮面对魏延的急躁冒进,常常告诫他:"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重视,让诸葛亮能在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多次击退司马懿的进攻。

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好高骛远,想一步登天。


创业者梦想一夜暴富,学生期待不努力就能考上好大学,职场人想不付出就能升职加薪。诸葛亮的智慧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是由无数小事积累而成的。

想提高写作能力?每天写一段。想学好一门外语?每天记十个单词。

想变得更健康?每天多走一千步。正如诸葛亮所言,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终成大器。


未雨绸缪

"远虑者安,无虑者危"是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的另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能够考虑长远的人会安全,不会思考未来的人终将面临危险。

这句话背后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孙权与曹操对峙于濡须口,曹操派出四十万大军来犯。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将吕蒙建议修建码头以备不时之需。


孙权赞赏道:"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当夜抓紧时间建造,等曹魏大军赶到时,码头早已完工,最终曹军损兵折将而归。

诸葛亮本人更是"远虑"的典范。他在出师北伐前,就已经写好了《出师表》,预见到了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

在军事上,他设伏兵、布疑阵、造流言,每一步都考虑周全。甚至在身体每况愈下时,他依然未雨绸缪,为蜀国未来制定了详细计划。


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对家庭也同样重视长远规划。诸葛亮晚年得子,深知自己可能无法看着孩子长大,因此写下《诫子书》,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方向。

在信中,他既传授为人处世之道,又叮嘱儿子要居安思危,做好应对各种变故的准备。

放眼当下,"远虑"的智慧更显重要。


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人工智能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具备长远眼光。个人生活中,职业规划、财务管理、健康维护,哪一样不需要提前考虑?

诸葛亮告诉我们:眼光放得越远,准备得越充分,将来就越安全。


静心养志

除了上述三句名言,诸葛亮还有一句不那么为人熟知但同样深刻的箴言:"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这句话出自《诫子书》,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应当高远,要学习效仿先贤,节制自己的欲望,摒弃心中的俗念和顾虑。

诸葛亮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年轻时隐居南阳,潜心读书,研究天文地理、兵法谋略。


正是这段"隆中隐居"的经历,让他在混乱的世道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高远的志向。

相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正值隆冬时节。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不忍打扰,便在门外等候。

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已经冻得瑟瑟发抖。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它展示了诸葛亮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内心平静的品质。


面对强敌环伺的蜀国,诸葛亮始终保持冷静判断。

在取蜀地时以柔克刚,安抚当地少数民族;在南征时灵活应对,七擒孟获;在北伐时量力而行,步步为营。他的每一个决策都体现了"志存高远"的智慧。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社会。广告无处不在,社交媒体充斥着炫富攀比,人们被不断刺激着去消费、去享乐。

诸葛亮的话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志向高远才能抵抗外界诱惑,心灵宁静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诸葛亮教导我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志存高远,明辨是非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军事政治,更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

下次当你感到迷茫时,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这位"卧龙先生"的教诲,或许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