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网民已突破1.5亿,其中65%每天刷短视频超过3小时。
更惊人的是,约40%的老人会在凌晨1点后仍活跃在家庭群和直播间,这个数据甚至超过了部分熬夜的年轻人。
短视频的“电子瓜子”:嗑着嗑着就上瘾了
为什么老人刷短视频比嗑瓜子还停不下来?
手机带来的“即时满足”
短视频就像电子瓜子,15秒一个的“梗”让人不断获得新鲜感。
老人刚退休时可能还想着学书法、练太极,结果手指一划就掉进短视频的兔子洞。
这边刚看完“十分钟降血压”,下条就是“老中医祖传秘方”,永远有下一个更猎奇的等着。
短视频成了“情感代餐”
直播间里主播一口一个“叔叔阿姨”,评论区总有人秒回消息。
子女忙得一周打不了一次电话,但手机里的“家人们”24小时在线。
这种虚假的热闹像膨化食品,吃得越多,真实的亲情反而越没滋味。
最狠的是平台“温水煮青蛙”的推荐
平台早摸透了老人的喜好:爱看养生的天天推送“神药”,关心孙子的满屏“育儿经”。
越看越精准,越精准越爱看,最后困在信息茧房里,还以为手机里的世界就是全部真相。
过度刷手机,老人丢失三样宝贵东西
北京有位康复科医生提到,这两年因为颈椎病来看病的老人数量增加了四成,一问原因,大多是低头刷视频刷得太久了。
身体上能看得见的毛病固然让人担忧,但更可怕的是,有三样宝贵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从老人的生活里消失了。
首先丢失的是 “常识”。
直播间里售价三千块的 “量子养生杯” ,短视频里声称“吃某某保健品能停药降血糖” 的说法,居然真的有人信,甚至还敢把降压药给扔了。
在某三线城市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天天刷手机的老人在保健品上花的钱,比正常买药的花销高出两倍之多。
其次是 “人情味”。
有这样一位阿姨,每天往家庭群里转发 30 条养生帖子,可半年都没和女儿打过一次电话。
还有一位老爷子,在直播间给年轻主播刷了半年礼物,却不舍得给自己买双新鞋。
当亲情交流变成了家庭群里的表情包大战,原本温暖的亲情也渐渐变得冷淡,血脉相连的温度早就凉透了。
最后是 “活人气儿”。
老年大学曾做过一个测试,让经常看旅游节目的老人自己策划一次春游。
结果,一大半人不会查公交路线,算不清门票钱。
总是看别人拍摄的大好河山,自己却连出门去亲身体验的勇气都没有了,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摆脱 “二手生活”,重拾真实烟火气
在小区里,有位 80 岁的刘奶奶,一直坚持每天手写记账。
女儿手把手教她使用买菜软件,可她还是愿意自己去市场买菜。
她说:“亲手摸摸茄子,才知道它是老还是嫩。听听市场里的讨价还价声,这才叫过日子。”
刘奶奶的话朴实却在理,过日子就得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沾染一些烟火气。
如今,很多老人的生活就像吃隔夜饭一样,刷子女朋友圈当早餐,看短视频云旅游当午饭,追电视剧别人的悲欢当晚饭。
全天候活在别人晒出来的生活里,自己的日子反倒成了摆设。
更令人担忧的是 “二手亲情” 现象。
孙子考了满分,老人是从家庭群里得知的。想念孩子了,老人也只是转发一篇《常回家看看》的鸡汤文。
手机把真实的人间烟火压缩成了屏幕上的一个个短视频和图片,老人们捧着手机,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真实世界的温度。
大家见过超市里抢打折鸡蛋的老人吗?他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充满活力。
可面对手机上那些谣言骗局时,却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容易上当受骗。
这不是因为老人变笨了,而是我们以 “为你好” 的名义,给他们设置了太多限制。
真正的晚年生活,不该是靠刷手机里的 “电子榨菜” 来打发时间,更不该是过着像预制菜一样被设定好的 “二手生活”。
老人的脸上,不应该只是手机屏幕的反光。他们的手上也不应该只有点赞屏幕留下的划痕。
让老人们真正去拥抱生活,享受属于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晚年时光。
毕竟,活生生的人,永远比需要充电的机器活得更有滋味,更有劲儿。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