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被人们称为现代工程中的第四大奇迹,但现在的人们却只能看到雄伟的水利工程,却再难看到水面以下原本的三峡风貌。
不过,1946年曾经有一位美国人摄影师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三峡难得一见的景象。
为什么一名美国人会到三峡拍照呢?当时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长江三峡,从重庆的白帝城开始,一直到湖北南津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大小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堪称鬼斧神工。
在三峡水利工程没有建设之前,两岸的百姓都以三峡的水运和两岸的各种产出作为生活的依靠。
可以说,三峡不仅是美景,也是当时百姓居住的家园。不过,1919年时孙中山却提出建议要改建三峡。
尽管孙中山的这个想法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得以真正实施,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人进一步建设三峡工程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引。
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开发和建设三峡大坝的工程被委托给美国垦务局,美国也很快派出了著名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测量。
一时间,“中国人要在长江三峡上建立一个超级水坝”的消息,很快就得到了各国媒体的关注,其中就有美国的《生活》杂志。
《生活》杂志是1936年开办的综合性杂志,以专题采访和特写照片为主,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当得知三峡工程已经开始筹建之后,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机会。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一旦三峡大坝开始建设,势必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所以,能够赶在真正动工之前拍摄下即将消失的三峡景色,不仅非常有意义,而且也会有利益。
为了能够保证这一次任务的顺利进行,《生活》杂志派出了他们最好的记者凯赛尔,并且还拨付了2.5万美元的巨额活动费用。
要知道,在1946年时的2.5万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兑换成现在的美元计算,至少要达到30万美元。可见当时《生活》杂志对拍摄三峡这件事有多么用心。
凯赛尔携带着重金来到了三峡之后,见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景色,以及当地人们让他吃惊的生活方式。
晚年的凯赛尔回忆起当时和他的同伴汉西在三峡见到纤夫时,用“震惊不已”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评价这些骨瘦如柴但却能拉着船逆流而上的纤夫“就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凯赛尔两人在三峡的万县拱桥、夔门、白帝城等地方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其中不仅把三峡的美景保存在了底片中,还有成群的背着孩子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挑着沉重扁担在陡峭崖壁旁休息的挑夫,以及喊着号子的纤夫。
他们在中国的多个地点进行采风拍照,几乎转遍了半个中国之后,才回到美国交差。当时《生活》杂志对于凯赛尔一行人的工作结果十分满意,还专程给这些照片准备了15页作“专刊”。
其实,凯赛尔一行人并非第一批给三峡拍照的记者。
早在他们之前,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威尔逊曾经4次来到我国,在采集了6.5万份植物标本的同时,1910年也给三峡做了“特写”。
同样为美国人的那爱德,也是在1910年路过三峡时进行了拍摄,当时他正在四川的学校中担任地质系主任。
另外,美国的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学家甘博,在创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时,同样也在中国多地走访,其中也对崆岭峡、马肺峡、夔州古城等地进行拍摄。
事后统计甘博一共在我国拍摄了4234张照片,其中除了有1587张是在当时的北平拍摄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给三峡的“专集”。
与这些照片数十年之后才被人们发现的拍摄者相比,凯赛尔还是比较幸运的。
在拍摄照片10年之后,一部讲述长江船夫的作品被出版,其中采用了10张凯赛尔在三峡时拍摄的照片,这才让凯赛尔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今三峡大坝已经在新中国建成,当初他们所拍摄的照片的地方,也已经沉睡在水底,人们只有通过这些几十年前的照片去领略当时三峡的奇特景色和人文景观。
参考资料:
【1】《永远的三峡》长江商报
【2】《20世纪初世界学者眼中的三峡影像》湖北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