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姚俊倩、余俊茹

责编:余俊茹

受访者:

张楠

  • 北京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 医药健康与保险法律事务部主任

  • LegalMVP谱法365专家

编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创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我们律师故事的主人公,是张楠律师。

在我看来,她并不是咱们传统认知上的那种只会埋头苦干的律师。我想,如果她去做生意,也会做得很成功。

从月薪3000的实习律师,到年创收50万、100万、400万,她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了今天的她。虽然她觉得自己踩过不少坑、犯过不少错,但在我看来,她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了在后来看来非常正确的选择,人间清醒,有勇有谋。

她说,她是一个很容易提前预支焦虑的人。

但我觉得,她有决心、有决断,在真正面临焦虑时,她能把压力真正转化为动力。

以下,是她的故事。

01 警校毕业后回到天津做律师,实习进到非诉团队,拿3000块工资,独立第一年,我的目标年创收是2万块,靠同学介绍的案源活了下来02 为了案源,我跑社区普法,一年做40个法律援助案子,两年时间,我的创收从10万增长到30-40万03 做网推创收突破100万,我组建团队,扩大投入,成本焦虑倒逼我提高转化率,收获国企顾问单位,巅峰期创收达到400万04 在大好的创收增势下,叫停网推投流,为稳交付,我投入大量人力填窟窿,一年到手只剩1万8,我断臂求生寻求转型


刚独立执业的她 vs 现在执业14年的她

01

警校毕业后回到天津做律师,实习进到非诉团队,拿3000块工资,独立第一年,我的目标年创收是2万块,靠同学介绍的案源活了下来

我是天津人,奶奶出身部队,我从小特别向往部队,觉得很酷。

但我对自己的体能和视力比较有自知之明,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没报考部队院校,退而求其次,选了公安院校的非公安专业。

我们那个时候,TVB的律政剧特别火,我觉得里面律师和警察的形象特别帅,也因此对法律专业有了兴趣。

于是,本科我选择去到了云南警官学院,读法学专业。

公安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氛围不太一样,我提前在那里感受到了些许体制内的工作氛围,我就发现自己的性格可能不太适合体制内的工作。


本科期间的我

所以从大一开始,我就觉得我以后肯定要去做律师。

毕业之后,我没有过任何考公的打算,一点都没犹豫,考完司法考试就直接回到了天津。

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想找个有名气的律所去实习,就问了家里亲戚和长辈,他们推荐了几家律所,其中有一家就是盈科。

面试时,律所的执行主任面试了我。我当时就感觉,这么大一个律所的主任,还对我这个刚毕业的小年轻这么客气,肯定是有本事的人。再加上,律所离我家很近,我就果断去盈科,选择做非诉业务。

从2011年到2014年,3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跟着当时主任指派的做非诉业务的带教师父学习。

我当时主要工作分两块,一是处理常规的法律顾问合同,二是出差做尽职调查。

此外,我还跟着审计老师、评估老师去盘点库存。在团队工作的最后一年,我还参与了一次发债项目,虽然不能算我主导的,但确实接触到了券商,我当时学到了很多东西。


独立执业后回想起自己实习时的摸爬滚打

2014年的时候,我想再提升学历、深造一下,想去英国或者香港读个研,就从团队辞职了,打算准备考试。

但那一年我也没闲着,挂着自由执业的证,陆陆续续接了一些同学介绍来的业务。接着接着,猛地发现,如果我离开大陆,就得把手里所有这些客户都放下,有点不太现实,就放弃了读研的想法,回到律所独立执业。

刚独立的时候,我给自己划定的目标是一年挣2万块,觉得差不多能覆盖我的社保和公积金就行。我当时还觉得2万块钱都挺难挣的,还问过我们律所的主任,觉得我这个创收目标能不能实现。

主任人特别好,没打击我,也没“鸡娃”我,就是实打实地跟我说:“2万块钱,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你可以先定个这个目标。”

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清楚地记得主任的这句话。

2万这个数字,现在看来确实是很低的,但当时给我的压力还是特别大的。

我每天都想着从哪儿能挣到这2万块钱?

好在,我很幸运,在我跟身边人说了我刚独立的创收目标是2万之后,大家都鼓励我,觉得创收200万是个问题,创收2万应该没问题,纷纷帮我介绍案子。

尤其是我的初高中的同学们,有不少家里是做公司的,大家关系一直不错,他们是我从小积累下来的人脉。

在知道我独立执业,第一年有2万块的目标之后,都真的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案子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02

为了案源,我跑社区普法,一年做40个法律援助案子,两年时间,我的创收从10万增长到30-40万

第一年,我不仅完成了2万的创收,还超额了不少,挣了将近10万。

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焦虑。

因为第一年我的创收和案源,其实有点“新手福利期”的意思,就像你开个餐厅,总会有第一波来捧场的客人。可第二年,我又该从哪里再去挣这10万块钱呢?

真感觉挺崩溃的,我就想,除了同学的帮忙,我得想想别的法子去拓展案源。

当时我兼任所里的团支部书记,负责一些共青团的普法活动。借这个契机,我去跑了不少社区和街道,做普法。

我最早的业务就是从这些社区和街道跑出来的。

那时候普法不是全部都给钱的,不像现在还有补贴。当时也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但我还挺愿意的。

只要轮到我值班,我就去。有时候,外地的同事要是放假期间去不了,我也非常愿意顶上,那时候,我经常在社区里忙。




参加各种普法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

大家不愿意去社区普法,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社区咨询的人不少,看着挺热闹,但直接转化案却非常难。

的确,我觉得社区咨询转化案源,第一波就看到转化确实有点难。

比如有时候,你去社区咨询,遇到的可能只是来问个婚姻家庭问题的,这种就是“一锤子买卖”,问完就没了。

但咱们可以把目光放得开长远一些,不能因为第一波没转化就放弃。

即便他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没有转化,但如果你服务专业、解答到位,加了对方的微信。以后他不管是自己公司遇到问题,还是身边亲朋好友有法律需求,都会再想到找你。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让后面的人也能想到你,说不定就能在后面转化成案源。

而且,社区里不仅有居民,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和街道的人。你到了社区,就会发现,你面对的不仅仅是坐在你桌子前咨询的那一个人,你得学会和身边的人建立立体的联系。

一次普法活动结束后,你可以主动问社区工作人员,下次活动是什么时候,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政府的职责,就是看这些活动能不能对社区居民有帮助。如果你的讲座反响好,居民愿意和你多交流,他们就会觉得社区的活动办得好。

所以,我们在普法活动中能做的不仅仅是解答问题,还可以想想自己能帮社区和居民做些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正反馈。

除了尝试跑社区普法之外,我还做了不少法律援助的案子。

我知道,现在提到法律援助的案子,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就是去充当免费劳动力的,又累又挣不到钱”。

但在我看来,如果能换个角度来看待法律援助,你就会发现这真的是个很好的机会。

的确,法律援助不能当成创收的补充,那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但如果把它当作提升能力的机会,那就很不一样了。

一来,我从非诉转到诉讼,一开始对诉讼程序完全不懂,在没有扫二维码支付诉讼费的年代,我甚至不知道在法院哪个窗口交诉讼费。于是,法律援助案件就成了我熟悉诉讼业务的起点。

二来,法律援助是一个特别好地锻炼沟通的机会。我认为律师的工作,也像一个“翻译“,做好和客户、法院的沟通和解释分外重要。法律援助案件当事人类型众多,如果能把沟通解释工作做到极致,对以后和自己的客户沟通也会有很大帮助。



法律援助案子当事人写给我的感谢信

(左右滑动查看)

三来,通过法律援助案件,还能和司法局、法院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司法局可以通过律师归档的案卷材料去了解律师的责任心,主审法官则可以通过一个个案子的证据材料、法律文书以及和律师的沟通去感受到律师的专业水平与敬业程度,这对年轻律师来说特别重要。所以,即便是现在,我也推荐青年律师去做法律援助,沉下心来练一练,肯定会有收获的。

当时做法援,根本不需要抢案子,甚至大家担心的是律师能不能报满。所以,给到我的机会还是挺多的,我也真的是非常积极、非常投入地去做的法律援助案子,我还去法律援助组做过值班律师。

林林总总算下来,我最开始的那两年基本要做三四十件左右的法律援助的案子。

就这样,在跑社区普法和法律援助的加持下,我实现了创收的突破,从2014年独立第一年的不到10万,到2016年开始的30万、40万,每年都有所增长。


2019年仍然在做法律援助,不过频率没那么高了

我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爬滚打中,站稳了脚跟。

03做网推创收突破100万,我组建团队,扩大投入,成本焦虑倒逼我提高转化率,收获国企顾问单位,巅峰期创收达到400万

时间来到2018年,当时我们所里有个同事做电话销售业务,他有4部手机,每部手机都响个不停。

他告诉我,做推广特别赚钱。这也是我喜欢我们律所的一个原因,同事之间可以很真诚地分享经验。

那时候纸媒还挺火,客户也多。但我没做过报纸广告,没有纸媒资源是当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觉得网络推广好像也挺好的,最重要的是听起来价格便宜。

于是,我就决定入手,尝试做网推。

经过考察,我发现北京的网络推广已经很成熟了,但天津这边还没怎么发展起来。我就找了一个北京的在网络推广方面很厉害的团队,和他们合作。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们选择了当时流量最大的一个平台作为推广平台。

做网推,你每个月都要考虑要不要继续投钱,一开始的时候,我投了小几十万进去,一下子收获了接近100万的回报,算下来,我自己能赚到30-40万。

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抉择是,尝到甜头后就收手,拿着这几十万赶紧拿回家,还是继续投进去?

我当时的决定是,把这些钱全部再投回去。我心里想着,反正这些钱是赚来的,也不是本金,我就当这是我的推广费用,没啥压力。后面我再投的钱,也都是赚回来的钱。

记得当时我朋友还问我:“钱在你手里烫手吗?是不是非得扔出去?”

但我觉得赚来的钱,你得知道怎么把它再花出去。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把那一笔让我赚翻了的钱,我又全部投回了平台,结果那一笔爆了,流量一下子就上来了。

2018年网推做下来,网推得来的案件量确实比较大,我就感觉自己完全忙不过来了,需要找帮手了。

到了2019年初,2月份的时候,我就火速组建了一个团队急急忙忙地去招人。

我当时也没想很深,就按照惯常思路,先是招了两个实习律师,但是我经验不足,没有想到实习律师没法立案、没法独立开庭,实际上并没有给我减负,于是我又去招有红本的正式律师。

团队组建起来了,网推投流也好起来了,但新一波的焦虑也随之而来了。


毕竟,当时的我一边要发工资,一边还要投钱,但创收是很不稳定的,没办法,我必须得硬着头皮去找创收。

很多律师可能会觉得,网推得来的咨询,质量很低,转化率也不高,那我是怎么去稳创收的呢?

对我来说,我的案源转化率是被倒逼出来的。

很简单,因为我自己负责投流,我很清楚,只有签约率高,投资回报才会高,数据才会好看。一旦你投了钱,你就会想方设法先把这个投入的窟窿给填上,不管客单价多低,想要填平这笔账,你就得接。

我们做网推,有一个概念是1:3,意思是当你投入和回报比达到1:3时,你才能回本。

比如,假设我这个月投了3万,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这3万收回来。第二个目标是按照1:3的比例,至少要收回9万。达到9万之后,我就想能不能再努努力,达到1:4甚至1:5。

这种感觉,就像在无形之中有一个鞭子,一直逼着自己,不管怎样都要想办法签约,能签就签。

投流得来的案子,不论什么客单价、不论什么业务领域,能做的我基本都会做。刚开始,连一个3000块钱的案子,我都会战战兢兢地去接,就为了数据能好看一点,创收能多一点。

就这样,在2019年,我“被逼着”创收突破了100万。

做着做着,我发现,网推投流带来的,不仅是当下的那一单案子,还有后续的一些复利

比如,客户的转介绍,我叫它“1+1”,还有一些客户复购。我很看重这类数据,因为它能省下前端的推广费用。

特别是,我靠网推接下了不少顾问单位。

可以说,我现在手里的顾问单位,除了同学家介绍的,其他都是通过网络推广得来的,甚至有一家国企也是通过网络推广找到我的。

就这样,通过网推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复利,我们每一年的创收都在涨,到2021年,我们团队的创收达到了400万。


04在大好的创收增势下,不再网推,为稳交付,我投入大量人力,一年到手只剩1万8,我决定转型做私域

在网推投流的助力下,我们团队的创收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增长。

但我是一个很容易提前透支焦虑的人,这些年虽然靠着平台投流,一直在赚钱,但我心里一直有个隐忧——就是太依赖平台这个渠道了,平台为我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来源,这是一种大客户依赖。在充分享受到网推红利之后,是时候另辟蹊径了。

一直以来,我都心里都有一个隐忧,如果网推竞争白热化之后,我又该何去何从?但由于网推的的确确在痛并快乐地赚着钱,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么赚钱的渠道,所以我也一直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2020的一天,凌晨3点多下班,那阵我就隐约不想搞网推,原因就是交付时间(但是赚钱啊!无耻地妥协了)

直到2022年,出现了一个节点,网推变得更加白热化了,各种成本的增加,再加上当时疫情风控的影响,我的人力成本也很高。

我当时就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必须找到新的业务渠道。

当然,即便是有了这样的想法,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立马停止网推,完全砍断摇钱树。

2022年,我还是花了30万买了一个充值礼包,一次性付清全年的费用。这一整年,我就是靠年初花的这30万撑下来所有的业务。

直到2023年中,我才逐渐离开网推带给我的增量助力。

这一年,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虽然账面上的年创收依旧是两百万上下,但是扣除投流推广费、人工费、社保公积金、房间费、工位费、新渠道建设费、其他各种杂费以及预留费用外,实际真正回到我手里的利润只剩下1万8。

那时候,我也特别焦虑,不仅是因为没了推流,焦虑新案子,我更害怕的是整个业务“崩台”。

因为以前的模式是今天收了明天的钱,用今天的钱继续去搞昨天的案子,但每个案子的交付链是很长的,我必须花精力去消化之前接下的案子。

所以,为了案件质量,我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处理案子。

甚至有些案子的责任律师已经离职了,但案子还没做完,比如一些工伤案子,因为特殊原因导致鉴定延后,2022年接的案子可能到2023年还在做。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再付钱请其他律师帮忙完成。

没办法,我必须保证客户满意,我要对得起客户的信任,我必须要稳住交付。

在2022年初,在网推蜂拥而上的时候,我选择急流勇退,换一个赛道,让网推不再成为我的唯一业务来源。

既然我想要转型,就一定要彻底。当时心里一直有个念头,就是要“矫枉过正”,不能半途而废。既然要做,就做到底这种感觉就像破釜沉舟,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

在更换赛道的初期,我明白,当下我最关键的,是要利用好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当时我疯狂地联系他们,问问他们最近怎么样?有没有新业务可以介绍给我?

同时,我也转攻拓展线下客户,向上社交。

我努力去多认识人,去结识更有价值的人。也许这些人不一定是你的客户,但他们能帮你拓展圈子,让你接触到更多潜在的机会。



我开始参加各种线下活动

你认识的人越多,让越多的人知道你是律师,你才会有更多机会。要是你认识的人不多,或者他们不知道你是律师,那即便你尝试再多方法,也都是白搭的。

就这样,我跌跌撞撞地撑过了2023年。到了2024年,在稳住老客户的同时,我逐渐开拓了一些线下案源的基本盘,之前的一些风险代理的回款也到账了,总算终于缓了口气。

到了今年,我也打算沿着2024年行之有效的思路走,继续扩大自己的人脉圈,提升客户圈层,多在私域拓客上下功夫。

我和LegalMVP律海芒芒联合发起了,每天在朋友圈进行普法,让我认识到的、加上微信的所有人,都能够天天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感知到我的专业能力。


我在朋友圈里每日普法

而且,朋友圈普法的能量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

普法内容很干货,对企业帮助很大,我朋友圈里很多客户都把我的谱法卡片转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既普法,又帮我链接到了更多人,因为每张谱法卡片下面,都有我的介绍和联系方式。




朋友圈里的朋友帮忙转发

(左右滑动查看)

我相信,朝这个方向努力下去,我一定能做起我自己的市场。


05结语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提前透支焦虑的人。

但我也庆幸着,这些焦虑没有压垮我,反而鞭策着我往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着。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踩过不少坑,但这就是人生。

就像咱们律师的创收一样,你不可能一下子拔地而起,也不会是毫无波澜的缓慢增长,而是,像楼梯一样,有一段时间增长很快,有一段时间陷入平台期,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跌。

而我自认为我做得很好的一点,就是在遭遇困境时,我很善于借力,找到能帮我的人。

4月10日(本周四)19点,我将在LegalMVP的直播间,和大家继续分享我的故事,欢迎大家扫码预约,不见不散。

添加张楠律师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