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新书上市啦!

何以中国

中国历史从何而起?

中华文化自何而来?

跟随葛剑雄教授

寻踪觅迹,再识华夏

点击书封图,一键购买


《何以中国》

作者:葛剑雄

ISBN:978-7-218-18288-9

定价:118.00元

精装 ·532页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何以中国(代前言)

196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东北郊贾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何尊”。1975年,考古学家发现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两字

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大意是说,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的王都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在中国安家(建都)了,统治民众。显然,“中国”就是指周武王的王都。

为什么周武王的王都可以称为“中国”呢?这还得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说起。


何尊铭文

一、“中国”的由来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距今5500年到3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到4300年,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國)。“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着戈守卫着。为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囗”。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囗”。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任何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集合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1000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称为“神州”。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邪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但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这个“中国”概念尚未普及,在西汉前期还与传统的、狭义的“中国”概念并存。狭义的“中国”相当于中原地区,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人民”即指中原的居民。一方面,“中国”就是汉朝的代名词,尤其是对外而言,如在汉宣帝议定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见仪式时,萧望之提出的原则是“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另一方面,在汉朝内部,“中国”的定义还不一致,如对边疆新设置郡县的地区,当地民众已经认同中国,但此前已经设置郡县内的民众还不将这些地方当作中国。汉朝疆域内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的部族聚居区,也往往被认为不属于中国。

此后建立的中原王朝,东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以中国自称,无不以中国为本朝国号的代名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如何易姓,中国的名称始终延续,从未间断。在分裂时期,分裂的双方和各方,只要有统一的愿望,或者为了取得合法性,都会以中国自居,而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但当统一恢复,双方或多方都成了下一朝修正史的对象,即都被承认为中国。非华夏族一旦建立政权,统治了华夏,或者入主中原,或者统一了全国,也必定会以中国自居,如西晋、十六国时期匈奴建的汉、前赵、夏、北凉,巴氐建的成汉,羯人建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氐人建的前秦、后凉,羌人建的后秦,乞伏鲜卑建的西秦,秃发鲜卑建的南凉;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建的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后来的南诏,大长和,大理,渤海,契丹建的辽朝,党项建的西夏,女真建的金朝。就连藩属国朝鲜、越南、琉球,也要强调自己属于中国,是中国的一部分。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天山南北,实现了空前的统一,疆域北至唐努乌梁海(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使中国的概念扩大到1300万平方千米的空间范围。但清朝的国号、正式名称还是“大清”“大清国”,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除《尼布楚条约》因没有中文文本(是满、俄、拉丁三种文本)而使用“中国”一词外,其他全部称“大清国”。“中国”一词还有两种用法,有时是指清朝全部疆域,有时仅指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省,而不包括满洲(东北)、新疆、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大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各一小部分地区)、青海、西藏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多数场合即称“中国”。从此,“中国”成为我们国家的正式名称,其空间范围覆盖我国的全部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作为国号和国名的概念和涵义延续至今。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就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发展成为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大家庭。

五千多年前散居各地的部落,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结成部落联盟,以迁移来规避和抵御天灾人祸。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联盟迁入当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在夏朝数百年的聚居,形成了部族集合体——夏人。由于聚居区域还比较分散,部族间的交往也不可能频繁,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合为一个种族,因而被称为“诸夏”

商人来自诸夏聚居区之外,尽管他们在军事上征服了夏人,并建立了商朝,但始终无法改变诸夏在人口数量上和文化上的优势。商朝期间,尽管主流文化已经是夏、商文化融合的产物,但人口的主体仍为夏人。商被灭后,残余的商人被强制迁移和监控,散处的商人成了诸夏的一部分。

周人虽是灭商的主力,但直到周朝建立,周人在总人口中还居少数。周朝分封的范围几乎都是诸夏的聚居区,被封的诸侯与他们的宗族、部属、军士、仆从在封邑也往往居少数。因而除了在关中周人的旧地,占人口大部分的诸侯国的民众仍为诸夏,仍以诸夏自居。到周平王东迁时,经过近三百年的融合,江淮以北的诸侯国范围内的民众都已成了诸夏、夏人。

华,本义是花,引申为美丽、典雅、高尚,由赞扬夏人服饰之“华”扩展为形容夏人之“华”,如今日之称“美丽中国”。诸夏、夏人乐意接受,并逐渐以此自称“华夏”。以后,华夏亦被简称为“夏”或“华”。

华夏以外的部族、种族还有很多,到东周时,被泛称为胡、戎、狄、夷、蛮等,并根据分布区域、方位、特征被细化为林胡、山戎、北戎、伊洛之戎、赤狄、长狄、东夷、淮夷等,或者还保留各自的名称,如彭戏氏、白翟、楼烦、屠何、东莱等。随着华夏人口的增加和农业区的扩展,一部分非华夏部族由牧业、狩猎或采集转化为农耕,并与华夏融合,一部分迁往北方。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长城之内的黄河流域,基本上已没有聚居的非华夏部族。

秦汉期间,华夏人口从中原迁入河套地区、阴山南麓、长江两岸、巴蜀、岭南、辽东、朝鲜。在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后至南北朝后期、安史之乱至唐朝末年、靖康之乱至宋元之际,一次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使华夏人口遍布于南方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南方的三苗、百越(如山越、瓯越、闽越、于越、骆越等)、巴、氐、蛮、滇、僰、爨、僚、俚、僮等,大部分逐渐融入华夏,一部分退居山区或边僻地区,形成或组合为不同的少数民族。


从秦朝到明朝,一部分华夏人口主动或被动迁入匈奴、乌桓、鲜卑、朝鲜、高句丽、突厥、吐蕃、南诏、回鹘、契丹、渤海、党项、大理、蒙古、女真、满族的聚居区,在与这些民族融合的同时,传播了华夏的制度、礼仪、文化、技艺、习俗、器物等,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逐渐形成。到了近代,成百万上千万的内地移民闯关东,走西口,渡台湾,迁新疆,开发和巩固了祖国的边疆,也继续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

历代王朝的疆域内,特别是中原地区,一直在大量吸收境外或周边区域的非华夏移民。匈奴、东瓯、闽越、南越、乌桓、鲜卑、西域诸族、昭武九姓、突厥、粟特、吐谷浑、吐蕃、党项、高丽、新罗、百济、契丹、奚、女真、蒙古等先后迁入,这些民族的整体或大部分人口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

魏晋南北朝期间,面对大量迁入的非华夏种族和已经认同华夏的非华夏人口,华夏的主体更强调自己属于“中国”的华夏,即“中华”。以后,中华与华夏并称,“华”成为中华与华夏的简称,也可以是中国的简称。

在不同的朝代,特别是历年长久的统一王朝,该朝疆域内的华夏和非华夏人口,均可以国号冠名相称,如汉(大汉)人、唐(大唐)人、明(大明)人、清(大清)人,并会在朝代以后长期沿用,如汉以后至南北朝都有“汉人”之称,此后往往以“汉”称华夏,以区别于非华夏的“胡”。在清朝,内地十八省纳入编户的人口都称为汉人,以“满汉”象征全国人民。而“唐人”一直用至近代,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

清朝末年筹办宪政,提出“五族”的概念,即满、汉、蒙、藏、回。中华民国建立时,定五色旗为国旗,象征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共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本文摘自《何以中国》


新 书 速 递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并打开淘宝



◎ 内容简介

中国悠长的历史从何而起?

中华文明如何生根发芽、经久不衰?

中华民族怎样繁衍生息,发展为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葛剑雄教授近年的数十篇新作,以其深厚史学积淀与独到现实洞察,从承载文明曙光的甲骨、青铜,到孕育无数灿烂文化的黄河、长江,再到影响区域与世界交流的运河与丝绸之路,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源起与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 作者简介

葛剑雄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二、三册执行主编。

◎ 编辑推荐

⭐️从史前到当代,精辟讲述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演变

考古学家为何将史前文明比喻为“满天星斗”?

“中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如何演变?

秦汉时期的各种制度怎样形成、发展,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奠定基石?

⭐️追溯华夏文明源流,寻觅中华民族诞生、发展、融合的脉络

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

我们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来自何处?

我们的文化与外来文化有过怎样的碰撞,为何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

⭐️深刻探讨文化何以自信,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我们的文化根基与未来道路

科技发展与历史研究如何并行不悖?

经济全球化是否对当今文化发展造成冲击?

传统文化怎样实现现代转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