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算过,这辈子和父母真正相处的日子还剩多少?
最近刷到一条扎心的评论:
“我今年28岁,爸妈55岁,假设他们能活到80岁,就算每年回家10天,扣除睡觉应酬的时间,真正能陪他们的只剩500个小时,也就是21天。”
就像前两天的清明节期间,又是一波新的“返乡”热潮。有人是为了弥补过年没能陪伴家人的遗憾,而补偿式返乡。也有人,则只是想抓住一切机会多和家人相聚。
是啊,自从工作以后,我们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
明明彼此之间有着最亲密的关系,一年却只有短暂几次的相逢。
以致每到离别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酸涩不舍,而父母们也只能是故作坚强。
01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信息:
高铁站看到一个大叔,五十多岁的人蹲在柱子后抹眼泪。他女儿刚过安检,羽绒服的口袋里还鼓鼓囊囊塞着家里煮的茶叶蛋。
而十分钟前这位父亲还在中气十足地对女儿说:“赶紧走!别误了车!”
这让我想起闺蜜小林的故事:
那年疫情解封后,她连夜赶回北京,第二天鬼使神差打开了家里的摄像头。画面里母亲正抱着她睡过的枕头掉眼泪,而昨天分别时老太太还笑眯眯往她包里塞腊肠:“走吧走吧,家里好着呢!”
《人世间》里周秉昆说过:“爹娘要是突然对你客气了,不是他们懂事了,是他们老了。”
这让我想起《你好,李焕英》里那个穿越时空的谎言,现实中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
他们就像快没电的充电宝,明明自己只剩20%电量,还要硬撑着给你续命。
就像上个月同事的妈妈做心脏支架手术,术后第七天才给她发消息:“最近家里路由器坏了,别给我打视频啊。”
02
其实,爱也是代代相传的。
同事大鹏以前是个特别能玩的人,现在他的朋友圈全都是自己和爱人孩子的照片。
上周公司聚餐他又提前离场,说要赶回去给闺女讲睡前故事,谁能想到五年前他爸妈住院,这货还在KTV里和朋友一起唱歌玩耍呢!
这种轮回特别地戳人心。二十五年前他爸也是这样,寒冬腊月跑遍半个城,就为给他买一款绝版的变形金刚。
现在的年轻人对照着小红书攻略冲奶粉时,可曾想过父母当年全凭手感就能把咱拉扯大?
抖音上有个爆火视频:
女儿吐槽亲妈双标。逼你穿秋裤的是她,偷摸往你行李箱塞好吃的也是她;嫌你点外卖浪费的是她,凌晨三点起来包荠菜饺子的还是她。
这种不讲道理的偏爱,是亲情的特权,也是岁月的馈赠。
03
看过这样一句话,很有感触:
“双向奔赴才是我们给父母最好的爱。”
表妹总是在我面前抱怨:“我爸妈怎么什么都不懂,真是的。”
我盯着她新换的iPhone15冷笑了一下,这手机抵她爸的好几个月的退休金。多少年轻人把父母的养老钱花在自己身上,却还在嫌弃他们土得掉渣。
上个月小区搬来个独居老太太,每天雷打不动往菜鸟驿站跑。后来才知道她儿子网购地址一直填这儿。
“这样他打电话问快递,就能和我多说几句话。”老人说这话时,脸上的笑容灿烂如花。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真正心疼父母的儿女。就像朋友公司有个00后实习生,他每月10号都会准时往老家寄血糖仪试纸。
他说:“我爸的检测数据会同步到我手机,这样我就可以随时知道我爸的身体健康数据。”
这届年轻人终于懂了,孝顺不是在朋友圈发个和父母一起吃饭的九宫格,而是时刻在自己备忘录里给父母的用药提醒。
04
有些账真的不能等老了再算,有些情真的不能等老了再还。
豆瓣里有个帖子看哭了3万人:
网友翻出十年前QQ空间,发现自己每条动态下都有个叫“往事如风”的留言。那个连26键都不会用的农村妇女,硬是学会了在评论区敲“别熬夜,晚上早点休息”。
我们总说等升职加薪就带爸妈旅游,等自己有钱了如何尽孝,却忘了父母正在和时光抢跑。
建议所有的年轻人都去社区医院转转:
那些独自量血压的老人,填表时老花镜要推到鼻尖;抽血时把袖子卷了又放,生怕弄脏闺女买的新外套。他们正用最后的气力,维持着“我没事”的体面。
或许此时你正巧刷到这篇文章,那就请把准备发给朋友的“周末一起吃饭”,换成给爸妈的“这周末回家吃炸酱面”吧。
父母的爱从来不是加减法,但我们欠他们的陪伴,早就应该开始做乘法。
毕竟这世上最贵的奢侈品,是70岁时我们还能喊声“爸妈”;最心酸的富有,是50岁时还能被父母当成孩子疼。
所以,下次离家前,记得用力抱抱那个“演技笨拙”的老小孩。他们倾尽一生为我们造梦,现在该换我们守护他们的老年童话了。
05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没用的爱,也是世界上最无价的爱。之所以无用,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仅不求回报,还唯恐做得不够;之所以无价,是因为这是世界上唯一你可以全部依赖的情感。
最后,我想说,孝顺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贵在坚持。
现在很多父母都有一些老年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他们有时候自己又不会去在意,不去重视。
这些慢性疾病一定要每日做好监察,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多操心一些。
我想,世上最痛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节假日时,多回家看看,好好陪伴一下自己的父母,时间匆匆,别让一生留下最痛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