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无罪之庭》或许会像许多默默无闻的独立游戏一样,没有多少人在意,也没有多少人关心。
但在游戏发售前,《无罪之庭》身陷抄袭风波,“像素级复刻《逆转裁判》”是它背负的主要骂名。TapTap上有玩家发起了投票,71.8%的网友认为这部作品脱离了致敬的范畴,踏入了抄袭的领域;
游戏发售后,《无罪之庭》发布于B站的官方宣传片被多次举报下架。根据游戏制作人话龙的表述来看,他们没有收到所谓的版权方卡普空发来的投诉,视频反复下架可能只是看不惯《无罪之庭》的玩家发起的举报所致。
《无罪之庭》丝毫没有掩饰自己有从《逆转裁判》系列中汲取灵感。游戏的整体玩法、UI设计、部分立绘的构图,确实难逃“像素级复刻《逆转裁判》”的嫌疑,被指控为抄袭或许也算不上有多意外。
当《无罪之庭》被贴上“山寨版《逆转裁判》”的标签,随之而来的评价自然也都变成了“割韭菜”“恰烂钱”“吃黑流量”。
游戏的制作人话龙对我说,推理AVG的目标受众群体比较固定,抄袭指控难免会让观望的路人自觉避开舆论争议,现阶段游戏销量不容乐观,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并心怀希望”。
除了被质疑抄袭,《无罪之庭》还被认为是“刻意碰瓷《逆转裁判》来吃黑流量”。回应这个话题时,话龙向我分享了团队里的另一名制作人黑猫,一段在两年前用来反驳这种说法的话:
“在中国想割韭菜赚快钱,怎么会选择文字剧情游戏这个领域呢?”
而这位黑猫,如今则已不在人世。
1
从概念雏形的诞生到实际产品的落地,《无罪之庭》完整的开发周期满打满算总共有10年。在正式开始探讨抄袭与否的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过一遍这10年来制作团队的心路历程。
多年以前,在那个《逆转裁判》与官方中文无缘的年代,国内的《逆转裁判》玩家社区曾流行过一种名为“模拟法庭”的独特玩法:由牵头人创造案件、撰写剧本,网友们则分别扮演律师和检察官,共同审理案件。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引发花样繁多的随机事件,形式与早年间的跑团或是近年流行的剧本杀颇为类似。
2014年,贴吧网友黑猫创作的“龙神篇模拟法庭”因其精彩的明暗线铺陈、巧妙的案件设计广受好评。次年,一位同样热爱《逆转裁判》的游戏公司老总被黑猫他们创作的故事所打动,当即出钱赞助有意从事游戏行业的黑猫。后者在接受投资之后,重新找来了当时与他共同参与模拟法庭的朋友们,成立了一家游戏工作室——黑猫创意工坊。
黑猫创意工坊的第一部作品,是将“龙神篇模拟法庭”的剧本大纲改编为游戏的《这个家伙无罪》。2015年,本作在摩点平台开放众筹,总计筹得3万元左右,愿意掏钱支持的玩家大多是《逆转裁判》贴吧的吧友,大家都想借此机会早日吃上《逆转裁判》中国版的代餐。
受限于团队羸弱的技术力,这款游戏在开发过程中留下了太多遗憾。尽管黑猫创意工坊在后来接连制作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推理项目,但令他们最满意、最难忘的作品,显然还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这个家伙无罪》。
2023年,为了满足部分老粉丝“想看续作”的愿望,同时也为了能有更多玩家接触到这部作品,黑猫创意工坊开启了《这个家伙无罪》的重制项目。身体抱恙的黑猫找来了他的挚友话龙,希望他能担任制作人,让团队内部所有成员的白月光以新时代的技术力重获新生。
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开始。黑猫和话龙决定将游戏标题更改为《无罪之庭》,黑猫创意工坊也在这时候更名为了“猫龙游戏”。
只不过,《无罪之庭》的开发并不是很顺利。制作组主要成员分别居住在不同地区,为内部的沟通交流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团队剩余资金捉襟见肘无法支撑大规模集中,绝大多数工作都请来了质量能够达标的朋友兼职负责;更重要的是,兼任主创和主笔的黑猫在2024年病情突然恶化,并于同年7月不幸离世。
黑猫没能等来《无罪之庭》发售的那一天,同样也没有亲眼见证自己心爱的作品受尽讥讽。在游戏公布Demo正式亮相之后,制作团队收到的最多的回复往往只有两个字:抄袭。
2
在《无罪之庭》被广大网友指责为“抄袭”的时间节点,话龙以制作人的身份写下了一篇很长的小作文,内容大致也是介绍《无罪之庭》的完整开发历程。当时评论区里的各位玩家普遍认为话龙的回应有些避重就轻,没有解释为何要与《逆转裁判》做得如此相像。
《无罪之庭》发售当天的Steam差评
话龙在与我的沟通过程中,表达了一些他个人对于抄袭和致敬的看法。他主张游戏的原创性取决于游戏的核心要素,以推理AVG举例,这类游戏的三大核心要素是剧情、诡计、人设,比重应该是2:2:1。如果以上三大核心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对另一部作品的1:1复刻超过40%以上,或许会在非法律层面被认定为抄袭。而致敬通常是出现在非上述三大核心要素的部分,即某一段不重要的文本中对原作的强烈指向性,更接近于“玩梗”。
但在致敬和抄袭这两个可能会被混淆的概念之外,话龙认为还隐藏了“借鉴”的概念。参考借用某种玩法框架,除此之外的内容全部原创,以此制作全新作品是游戏行业的常规现象,话龙相信他们的游戏是对《逆转裁判》的借鉴,借用法庭辩论这一玩法,创作出剧情、诡计、人设全部原创的内容。
在《无罪之庭》的开发过程中,话龙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剧情、诡计和人设这三项能体现原创性的核心部分,而不是为了避嫌去做一些无谓的修改。话龙表示,他们从未避讳过《无罪之庭》的前身是一群《逆转裁判》玩家自发打造的模拟法庭游戏,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法庭玩法,自然也不可能为了避开抄袭嫌疑而去修改设定、UI等内容。
实际上,在《无罪之庭》的前身《这个家伙无罪》微信版正式上线的2016年,游戏主创兼主笔的黑猫也曾面临过类似的指责。在当年的回复中,黑猫承认游戏的剧情架构本来就是《逆转裁判》模式,在系统方面难以彻底脱离这个框架,因此个别玩家将本作称为“制作精良但具有一定逆转同人性质”的作品,他们虽然不会如此自称,但是也可以接受这个看法。
而这又会引出一个全新的话题:既然你们做的是《逆转裁判》的同人游戏,那为何还要明目张胆地拿出来卖钱?
2016年的黑猫会解释说,游戏的主线和支线加起来近100万字,所有的美术、音乐、音效和动画素材均为从零开始的原创,没有使用任何现成的素材,已经不再是同人游戏的制作规模,大家开发游戏都不容易,收费实在是无奈之举;
2025年的话龙则是另一套看法,他并不认为黑猫和自己创作的游戏是同人作品。《无罪之庭》的人物、剧情、诡计等内容都属于完全原创,可以看作是《逆转裁判》Like,而非《逆转裁判》的同人游戏。
“同人游戏不能收费”,或许也算得上是中日互联网文化差异的一环。日文语境下的同人指的是拥有相同兴趣、志向的个人或团体。国内早年间没有成熟的同人社团氛围,中文语境下的同人与二创高度绑定。日本的同人社团自诞生之初就从来没有对盈利这件事产生过半点抗拒,国内倒是异常反感同人作品收费的这一行为。
至于《无罪之庭》究竟是不是中文语境下的同人游戏,恐怕也很难有令人信服的定论。一方面,游戏的人设、场景等美术确实是手工绘制的原创内容,“抄玩法不算抄”也大家默认的事实,照这么看,《无罪之庭》的确可以与同人游戏的头衔撇清关系;
另一方面,脱胎自模拟法庭的《无罪之庭》保留了太多继承于《逆转裁判》的风格与设定,游戏内的部分场景和人物动作存在模仿过度的违和感,不必要的致敬分量过多,引发部分喜爱《逆转裁判》的玩家的反感也是无可厚非。
当然,在试图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卡普空对于那些模仿《逆转裁判》的作品,到底是什么看法?
3
2021年,日本弹幕网站Niconico上出现了一个名为“ウマ娘裁判”的热门系列,国内通常译作“逆转赛马娘”。视频内容主要是借用《逆转裁判》的BGM和背景,配以《赛马娘》的角色,讲述一段塞满了致死量Meme的推理故事。
尽管这类视频中的人物和事件均为作者亲手绘制,但在逆转赛马娘人气愈发高涨的时期,卡普空提出了版权主张,及时喊停了该二创系列。后来作者尝试反复调整BGM和背景图片的表达方式,结果视频均以版权方投诉为由被迫下架。
虽然这段故事看上去似乎像是在说卡普空不近人情,不过事实却是,近年来卡普空针对《逆转裁判》二创作品提出的版权申诉案例其实屈指可数。要求逆转赛马娘系列视频下架很有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其他IP扯上关系,由此主动规避不必要的争议——2023年,Konami一纸诉讼将《赛马娘》告上法庭,“ウマ娘裁判”成了当时的热门词条,卡普空主动避险的预判操作确实免去了不少麻烦。
在国内的《逆转裁判》玩家社区沦为“小病区”之前,欧美玩家对这个系列的开发程度显然要比其他地区略胜一筹。长期以来,那批稳定且忠实的海外粉丝不断寻找各类《逆转裁判》Like游戏,口碑比较好的像是2015年发售的鸟类法庭辩论游戏《飞禽律师之事件簿》,虽然推理成分较少,却还是致敬了《逆转裁判》的法庭断案形式。
独特的画风免去了抄袭争议
另一部经常被人提及的《奥术律师》(Tyrion Cuthbert: Attorney of the Arcane),同样高度还原了《逆转裁判》的整体风格,与本文的主角《无罪之庭》十分类似。《奥术律师》的民间汉化补丁于上个月发布,而在过去一个月的77篇Steam中文测评当中,没有人因为“抄袭”给出差评。
上述这两部模仿《逆转裁判》的作品都卖出了不错的数据,卡普空也没有动用版权方的力量下架这些游戏。所以我们可以粗略认为,卡普空对待《逆转裁判》Like游戏的态度或许是,只要没有照搬原素材,做出了自己的风格,那么他们就不会强行干涉。
而玩家对待“抄袭”和“致敬”的态度,不说模糊不清,起码也是暧昧不明,不然早期像素级复刻《牧场物语》的《星露谷物语》也不至于成为游戏史上最成功的独立游戏之一。
如果光看文字推理AVG这个领域,去年的国产独立游戏《山河旅探》被不少玩家指出与多部推理小说、游戏的核心诡计过于类似。有人觉得《山河旅探》把借鉴的作品全部列了出来,饱含对经典的敬意;也有人坚称诡计是推理游戏的灵魂,照搬核心诡计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不过以本作97%的Steam好评率来看,在意这些细节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多数玩家还是相信《山河旅探》没有达到抄袭的地步。
判定抄袭与否的边界,可以说是游戏行业至今仍未解决的难题。玩家们常说的“抄玩法不算抄”,其实很多时候也都站不住脚。
去年风靡一时的《幻兽帕鲁》,在玩法层面主要借鉴了《方舟:生存进化》,在美术和设定层面则存在抄袭《宝可梦》系列的嫌疑。同年9月,任天堂正式发起诉讼,游戏开发商Pocketpair也向公众披露了部分案件详情:以“东半球最强法务部”著称的任天堂,并未以美术风格或是角色设定近似为由发起著作权申诉,而是以“生物捕捉与骑乘机制”的玩法抄袭提起了侵犯专利权的诉讼。
原则上来说,市面上99.9%的游戏都没必要闹到诉诸法律的地步,道德底线往往才是大家需要坚守的准则。然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巨大,每个人心中的那把道德标尺都存在细微区别,你眼中的致敬,在他人眼中或许就是铁证如山的抄袭。
2018年,《SSSS.电光机王》高度致敬了知名动画人大张正己的分镜风格,后者随即在互联网上控诉抄袭(后来和解了)
话龙也明白自己的游戏不可能被所有玩家接受。在与我的沟通过程中,他说制作团队完全尊重并理解玩家们对自己喜爱作品发表各种感受,但不喜欢《无罪之庭》是一回事,对创作者和他的遗作保留最基本的尊重是另一回事。在抄袭风波传开之后,有网友造谣称《无罪之庭》是未经黑猫允许擅自翻新的圈钱之作,这让制作团队的众人都感到很愤慨。
《逆转裁判》的玩家社区,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太多改变。在话龙看来,喜欢《逆转裁判》的玩家对这类代餐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泛推理爱好者,他们喜欢的是《逆转裁判》的玩法;第二类是比起推理对《逆转裁判》这部作品感情更深的群体。前者喜欢代餐,后者则反感代餐,话龙认为这两类玩家对待代餐的态度,其实都是合情合理的。
《无罪之庭》面向的受众,显然更倾向于泛推理爱好者。游戏发售后,几位吧龄较大的《逆转裁判》贴吧的吧友发布了安利贴,久违地聊起了这款缘起自贴吧的“国产《逆转裁判》”。
10年前支持了《这个家伙无罪》众筹项目的吧主,发表的感想和黑猫曾说的话不谋而合
实际在《无罪之庭》发售一周后,游戏在Steam上获得了201篇评论,整体好评率为91%。即便是差评,讨论的也不是游戏抄袭与否,而是对剧情上的一些逻辑Bug不够满意。
对玩法抄袭的宽松态度会打消开发者挖掘新玩法的动力,对玩法抄袭的严苛态度又会导向不利于行业进步的怪圈。推动游戏行业的正向循环是个相当庞大的命题,正如上文提到的一样,法律意义上的侵权认定与大众的主观看法往往并不相符,每个人的道德标准又存在明显差异。
而《无罪之庭》特殊的身份同时也为本就混论的舆论场增添了几分不确定因素。
对同人游戏的定义,粉丝圈层的喜好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前总有《逆转裁判》的粉丝说想在中国法庭上喊“異議あり”,现在真喊上了难免又会引起争议。
黑猫和《逆转裁判》吧的吧主都说,想圈钱的人肯定不会来做文字AVG项目——这样的逻辑在AVG开发圈子内算是个共识,在很多年里也很可能确实是个事实;但另一方面,近年来文字AVG确实是国产独立游戏的热门品类,或者更直白地说,是个很有机会在Steam上赚钱的类型。
这类游戏开发难度偏低,玩家接受程度较高,也因此诞生了诸多以炒作为生的产品。目前部分玩家对《无罪之庭》的偏见,或许多多少少受此大环境影响。
话龙仍然期待第一批用户的口碑发酵之后,能有更多玩家抛开成见,亲自体验《无罪之庭》的故事。他相信单论完整剧情,《无罪之庭》就是市面上最强的《逆转裁判》Like游戏。
这份涉嫌违反广告法的自信,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才能经由玩家口碑验证真伪。在真相越来越不重要的年代,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应该早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看法。在了解完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无罪之庭》是抄袭也好是致敬也罢,相信你愿意相信的那个事实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