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博雅小学堂 (ID: boyakids)
文丨陈硕 编丨Lulu
成绩中途掉队,并不少见。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还是因为小学的课内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更注重基本功。这个时候,只要按照老师说的一步一步做,学生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但到初中,特别是到高中以后,就会有点不一样了。
因为初高中的很多题目,考察的是思维和能力,反复刷题也解决不了。这个时候学习方法、思维水平会拉开学生间的差距。而不再是我们简单说个“天道酬勤”。
比如说,下面是一个题目的逻辑链。很多学生一看,答案几十步,蒙的。
而有一些思维方法的学生,会看到这看似很复杂,其实只有三大步。这就是用一个封装思想去封装一些模型后,把它转化一个框架性思考,从上到下去俯瞰一个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掌握思维方法,很重要。
思维训练,到底练什么?
肯定不是随便拿点奥数题做做,就叫思维训练了。
因为思维,本质上是我们人脑的认知过程。如果对思维分类的话,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非常多。很难具体地去描述。
所以还是落脚到外在的结论上,什么是思维训练?就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让他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解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为解题、创造、判断,是思维的外化。我们只能通过外在的结论,去评估他的思维到底有没有得到一些锻炼。
有这么三个评判的维度,大家可以做参考。
1、思维的灵活:反应快,思路广。看到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2、思维的严谨:逻辑严密,有条理,考虑周全。这个事需要长期训练的。
3、思维的深刻:透过表象,洞察本质。孩子能看出来很多问题,表面不同,其实思路是相通的。
你们如果去找思维训练课的话,可以看一看老师到底有没有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更严谨、更深刻,还是说只是扔一堆题给孩子去练。
具体到方法层面,让孩子变聪明,是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装备很多办法,比如,逆向思考、有序思考、分而治之等等。
遇到一些复杂问题,孩子会有启发式探索或者研究问题的一些框架。
比如,通过有序观察,把问题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有序思考的时候用正向思考或者逆向思考。情况不多可以枚举。繁琐的时候,可以先从一些易确定的入手。思路探索的时候有类比推理、迭代式或简化探索。等等。他是会有很多思维模型的。
陈硕老师的简易思维导图“如何解题”(点击图片放大看)
孩子不懂举一反三怎么办?
这个问题,孩子可以反问:家长老师何曾教过举一反三?
就像我们小学,学过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公式,但我们有去探索过,在不同年龄段学过的这些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孩子学过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圆形可以转换为三角形吗?
如果放在一起研究,孩子会发现,所有的求面积公式都是彼此关联的,都用到了共通的方法。
举一反三的本质,是转化的思想,就是把一个没有学过的新问题,通过一些不变的特性过程,把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旧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小学不这么学。每学一个问题,都在当一个新知识去学。每一道题、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分散去学习的,那凭什么要求学生懂得举一反三?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把新知识构建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去关注新旧问题之间的共性和区别,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它们相通的地方在哪?要在比较当中去思考新问题。
它不是强行归因,而是要找到一个题目之间有什么样的共同的内核,有可能是它们题干的结构上,有可能是它们解题的方法上,也有可能是某一个模块求解用到了相同的步骤,共同的思想,这些都是去寻找共性的。
不能说从来没教过孩子举一反三,就要求他一定要举一反三,这非常耍流氓。
年龄小的孩子,计算错误率高怎么办?
老规矩,还是要分析原因。很多问题都是表象,就好像你跟医生说我肚子疼,医生也不会就给你开一种药,它肯定有很多原因,要去具体把一下脉。
计算错误率高,第一,有可能是数感差,或者运算规则不理解。
数感差是什么意思?孩子如果对数字不熟悉,他对这个东西到底代表什么,没有一种内化的感受。这个时候容易犯错。本质上跟学习自行车是一样的,还不理解、不熟悉。不理解,就找好的教学方式让他去理解,跟他去多讨论,让他来多表达。不熟悉,就去刻意练习。
计算错误率高,还可能是习惯不好,存在一些跳步。很多家长训练孩子,搞限时计算。其实,我是不提倡的。你一强调速度,孩子就要跳步、乱写,什么坏习惯都来了。
就像我教学生练习数学思维,学生少写一步,我是不批的。因为我知道,跳步带来的现实教训太惨重了。到高三了再去改习惯,很多来不及了。很多同学还觉得自己不跳步好像显不出自己多聪明似的,这其实都是非常错误的理解。所以一开始,就要扭转他们的观念问题。
最后,还是思维方法问题。比如,计算1991 乘以 1992。这就属于策略问题。老老实实计算,会变得非常复杂。但如果有策略的话,可以转化为 1992 乘以1992,再减去一个1992。
听课都懂,考试就错,怎么回事?
我们大脑很擅长自我欺骗。你以为你懂了,就真的懂了吗?未必。
听课和考试完全不一样。听课是作为听众,在判断老师上一句到下一句是否通顺。而考试,孩子是作为选手,需要自己去思考要用什么知识、什么方法、什么切入点,要自己判断。
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呢?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费曼学习法,把听别人讲,转为讲给别人听,以教代学。
你不能向其他人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么你就还没有真正弄懂它。——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费曼
比如,我们课后有一个追记的任务,有的学生可能用视频的方式去讲一讲,有的可能用笔记的方式。
让孩子对学过、讨论过的内容重新去复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老师一样去把它给表达出来。
学生的笔记追记
你可以想象一下,不管是知识梳理的笔记,还是解题的笔记,孩子梳理一遍留下的印象和他听老师讲一遍,差距是很大的。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