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高素质交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不仅要求人才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在品德、技能、知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创新性地形成“四脉共生”育人新理念和“四维共融”育人新体系,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机制、畅通校企协同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健全文化传承机制,为培育新时代交通特质人才开辟了新路径。
破解价值引领困境:构建“红色血脉”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一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体系性构建了“红色血脉”课程体系,形成“党建+交通”大思政教育双螺旋课程群。深化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打造“真理的味道”大思政品牌,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交通强国使命”模块,实施“双师双能”计划,将政治素养纳入专业课考核,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等主题实践活动,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所有专业全部实现“支部建在专业上”。
弥合技术传承痛点:构建“交通根脉”技能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学校建立了“交通根脉”技能培养体系,形成“纵向穿透+横向贯通”的技能培养链,建立以“基础扎根—主干延伸—枝叶繁茂”为框架的“技能成长树”模型,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构建技能传承“大一·工匠精神培育➝大二·技能提升强化➝大三·专业融合提质”三阶递进体系。为更好地传承技能,学校通过与企业标准共定,将传统技艺营造和交通数字化等技术纳入课程,构建场景共生形态,依托教育部“交通安全虚拟仿真中心”项目,与龙头企业共建“数智交通孪生实验室”。以产业形态为牵引,搭建“政校企产创研”六位一体产教融合生态。实行人才共育,实现“工地即课堂、教师即工程师”的无缝对接,200多位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
突破成长路径单一:构建“成长动脉”育人机制,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样本。学校构建了“成长动脉”培养体系,建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梦想计划”实践平台,形成“赛事驱动、分层分期培养、个性化发展与评价成长动力”成长路径。通过开发“领航学生成长智慧评价”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纳入评价范围。这些举措有效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路径的单一性,实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维赋能。
填补文化传承断层:构建“良渚文脉”共生机制,推动地域文化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学校构建“良渚文脉”共生机制,实施“解码—转化—传播”三大工程,实现从“技术至上”向“文明共生”转变。邀请良渚博物馆专家开展“遇见良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活动,系统解读良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密码。与良渚博物院联合推出“遇见良渚”特色课程,将良渚文化元素特别是其蕴含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和校园文化。在校标、校歌、雕塑、校园景观等载体中融入良渚文化元素,为留学生开设良渚文化课程,推动良渚文化走向世界。
“四脉共生、四维共融”交通特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近5年,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成果600多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00多项;学校紧扣行业企业需求精准发力,打造智能交通技术、交通工程管理等定制化培训项目,有效提升了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校园、浙江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浙江省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学校两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4项。
(作者系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8日 第06版
作者:严洪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