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遗韵:古韵今风的时光印记
2025 年 3 月 22 日至 23 日,在萧放教授与贺少雅老师的带领下,我与师姐、同学一同踏上了前往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之旅。在出发前,我便已知晓雄安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直至亲临其境,亲身感受,才真正被这里非遗资源的丰富性所震撼。尽管此次调研行程仅有短短不到两天的时间,但我们安排了紧密的行程,先后参观了双堂盒子灯、德韵博物馆、京簧竹刻、粱神堂登云会高跷表演、郭村狮子会、北河照武术、九河风渔耕记忆展览馆、莲子珠串以及安新县芦苇画等共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调研过程还得到了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赵丽萍主任、贾立星老师以及长城网编导王璇和其他工作人员们的大力支持。
双堂盒子灯:宋代傀儡戏的现代传承
双堂“盒子”起源于宋代五种傀儡戏之一的“药发傀儡”,它将“烟花”与“木偶”巧妙结合,又吸收了戏曲造型、提线木偶等艺术特点,逐渐发展成为集礼花、戏剧人物造型于一体的特殊烟花艺术——“盒子戏”。它虽无音乐旋律伴奏、说唱匹配,却蕴含着与木偶戏、皮影戏、手影戏、纸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类似的艺术因素和功能。在前往雄安之前,通过查阅资料,我已经初步领略到了盒子灯这项技艺的精巧之处,但当传承人王法旺先生带领我们参观等比例缩小的盒子静态展示模型时,我仍被一次次震撼到。院中摆放着各个时期制作的盒子,它们宛如双堂盒子的历史见证。随后,我们参观了“平常人不让进”的资料展示处,这里按照时间顺序陈列展示了关于盒子的历史文献,从古画、文献、报纸,到判决书、溥仪的日记,传承人王法旺都一一标注出了其中关于盒子的记载,我们一行人不禁对他出色的历史文献搜集整理能力深感敬佩,更为他对盒子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动容。
德韵博物馆:雄安文化的石雕记忆
接着,我们来到了德韵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瑞兽、石碑、佛造像等石雕精品,这些石雕作品仿佛诉说着雄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雄安版图酷似雄狮,雄县德韵博物馆经多方搜集材料,参照馆内百狮形态,多次磋商、研究,精心设计并打造了一尊“雄安狮”,向新区献礼。石狮前足抱于地球之上,寓意着雄安新区与世界各国友好相拥、共同发展,展现出雄安新区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胸怀。
京簧竹刻:宫廷技艺的民间传承
京簧竹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一个“京”字,便让人窥见了它的起源。这项技艺源自清代宫廷竹簧工艺,因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相传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一位宫廷艺人流落至雄县张岗村,被村民王庆田收留。为报答王家,艺人将竹簧制作技艺传授给王庆田,从此这门技艺在雄县扎根,并传承至今。王乐修作为京簧竹刻的第四代传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从事京簧竹刻技艺已四十余年。他的其他两兄弟也和他一样,肩负着传承京簧竹刻的使命,坚守着这片领域。王乐修不仅创办了京簧竹刻技艺研习班并且免费教学,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还积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结合,开发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如带有热门 IP 动漫形象“哪吒”的文具盒等,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梁神堂登云圣会:高跷上的文化坚守
到达梁神堂登云会观看高跷表演时,天色已近晚。这场高跷表演精彩绝伦,我们发现与其他高跷会不同,梁神堂登云圣会高跷的跷腿非常高,这使得表演更具观赏性和难度。表演中既有扭逗、走队形等基本动作,也有单腿蹦、打腿子等高难度技巧,表演者在高跷上仿佛如履平地。参加表演的大多是十几岁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们,负责人梁章栋告诉我们,孩子们热情高涨,早早就开始上妆,因为不能破坏妆容,大家午饭也不吃,兴奋地等着我们前往观看表演。这场特别的表演并不是在村子中开展的,而是在楼房下面的封闭道路。我们了解到,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登云会所在的村落梁神堂村已经整村拆迁,村民们分到了不同的小区,但他们依然在组织高跷训练和表演,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庙会时,登云会高跷表演是庙会的重头戏,村民们通过高跷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登云高跷会依然在新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郭村狮子会:北方文狮的文化舞动
第二天,我们首先前往郭村调研狮子会。不巧的是正逢狮子会出去表演,因此我们没能领略舞狮的风采,但其负责人李俊凯为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郭村狮子会属于北方舞狮,以“文狮”为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在传统节日、红白喜事、开业庆典等场合,郭村狮子会的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助兴节目。改革开放后,郭村狮子会逐渐走上了职业化道路,成员们不再只是出于爱好舞狮,而是将其作为谋生之路。其表演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还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的大型晚会活动。如今,随着新区建设,狮子会也和高跷会一样,失去了原有的训练场所,他们利用地下车库坚持进行训练。在负责人家中,还悬挂着几面南狮的旗帜,这是不同的狮子会出门“社交”的表示,象征着友好交流、共同进步,展现出郭村狮子会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积极与外界交流,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北河照武术: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北河照村,观赏了传承人杨印新组织的北河照武术表演。北河照武术是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北河照村的传统武术,要依靠村里的武术会组织。近年来,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武术文化逐渐受到重视,村里的一些武术爱好者开始重新组织起来,免费教授村民和孩子们练习武术。北河照武术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让古老的武术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与发展,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河照人。
九河风渔耕记忆展览馆:
渔耕文化的记忆守护
九河风渔耕记忆展览馆也是此行记忆犹新的一站。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白洋淀人就地取材发明制作了许多非常实用的渔猎、农耕工具,在借助这些工具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又极富地域特征的渔耕文化。如今,许多传统渔猎农耕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与其相关的文化光环也随之黯淡,成为记忆。九河风渔耕文化展览馆创始人杨福春对传统渔耕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早年间他与妻子在俄罗斯经商数十载,从事衣物出口贸易,停止工作之后,他多年来走遍白洋淀周边地区,收集了三千余件民间遗留下的生产生活用具,并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让更多人再次感受厚重的渔耕文化,让这段珍贵的文化记忆得以留存,也让人们得以窥见白洋淀人民过去的生活方式与智慧结晶。
正心莲工作室:
莲子珠串的传承与寓意
离开九河风渔耕记忆展览馆后,我们前往“正心莲”工作室,学习了解莲子珠串制作工艺。雄安水乡白洋淀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莲资源,成为莲子珠串的重要产地。传承人董国强向我们介绍,这是“具有生命力的珠串”,因为每颗莲子都是活的,若将其长时间浸泡水中便可发芽。莲子珠串本就寓意着“佳偶天成”“子孙满堂”“多子多福”,“正心莲”同时象征着君子品格和正心正念。佩戴莲子珠串,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坚守内心的正念与美好。
杨丙军芦苇画工作室:
芦苇画的申遗困惑与文化价值
此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是杨丙军芦苇画工作室。芦苇画是一种以芦苇为原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芦苇画的题材广泛,包括水乡风情、人物、动物、花草植物以及仿名人字画等五大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杨丙军向我们讲述了芦苇画申遗之路的困惑:其一是很多人会误认为这是一项现代工艺,但其实芦苇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其二是因芦苇画成品呈现着美术的表现形式,在申遗时究竟是申报美术类别还是技艺类别,这让杨丙军感到迷茫。对此,萧放教授和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赵丽萍主任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芦苇画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承载着白洋淀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白洋淀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这次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之旅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触摸到了这片古老土地上跳动的文化脉搏。从技艺精湛的芦苇画到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正心莲莲子珠串,从雄浑豪迈的北河照武术到灵动活泼的郭村狮子会,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创造力的光芒,共同编织出雄安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雄安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调研的最后,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担当。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叶玮琪
栏目责编:闫世龙
图文编辑:张明慧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