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对语文教学三个认识误区,语文老师要具有4重境界
语文教学的专业突围与价值重构——校长在教研活动上的讲话
本文字数2408字,阅读需要3分钟,发言需要10分钟左右
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
各位老师:
非常高兴参加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刚才的两堂课和两个团队的单元解读,让我看到了一种“专业觉醒”的力量。作为从业三十余年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语文教学的困境与荣光。
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质疑语文课“宽泛无界”“缺乏专业性”,甚至调侃“随便拉个人都能教语文”。这些声音背后,折射的恰恰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价值——它承载着塑造民族精神、培养完整人格的使命,而这份使命的重量,容不得半点轻慢。
一、破误解:语文不是“无界之水”,而是“有根之木”
误解一:语文无核心知识?——解析语文的“隐性知识体系”
有人认为语文课“教什么都可以”,这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误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要‘精要、好懂、管用’。”语文的核心知识不是孤立的字词句篇,而是隐含在语言实践中的“言语智慧”。
例如:
•三年级第三单元“了解课文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看似简单,实则指向“段落建构能力”——这是学生从“写话”走向“写作”的关键支架。 •四年级第三单元“连续细致观察”的语文要素,实则是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信息的整合力”,这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记录”异曲同工。
我们的行动:
建立“三维进阶式文本解读法”,从“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学情痛点”三个维度锚定核心知识,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 误解二:语文课=母语本能?——重构语文学习的“专业壁垒”
母语习得的确具有天然优势,但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而非终点。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将潜在的语文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语文能力’。”我们需要破解三大误区: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先关注“教育好文”,订阅后可获取本专栏全部材料的电子文档(都是结构漂亮、娓娓道来、金句不断的精彩讲话稿),您还可以在本号遇见更多学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汇报材料、校长讲话、计划总结、管理制度等学校公文类文章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成为超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课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级会员,可代写可修改润色指导各类教育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