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解放80周年之际,一场纪念活动于当地时间4月6日在魏玛市隆重举行。
纪念仪式现场气氛庄严,92岁福尔斯特(Naftali Fürst)作为奥斯威辛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幸存者发表讲话,他对观礼者们说道,“我们这些幸存者已经所剩无几,很快我们将把这份记忆的接力棒交到你们手中,同时也赋予你们历史的责任。”主办方介绍,共有9位集中营幸存者参加了当天的敬献花圈仪式。
▲图源:Bodo Schackow/dpa
然而,庄重的气氛被一名参与青年项目的学生代表所打破,他在发言中提到“巴勒斯坦的种族灭绝”。随后,部分观众发出嘘声抗议,布痕瓦尔德纪念馆馆长瓦格纳(Jens-Christian Wagner)迅速回应,称“在布痕瓦尔德这样的地方使用‘种族灭绝’这个词是极其不恰当的”。
▲图源:Sascha Fromm / Imago Images
争议并不止于此。原计划参与活动并发表演讲的德以哲学家博姆(Omri Boehm)被主办方在最后一刻撤下,原因是其一度公开批评以色列的国家政策和纪念政策。博姆是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曾公开指责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为“种族主义政治的洗衣机”。
以色列驻德大使馆在社交平台X上称邀请博姆是“对遇难者的严重侮辱”,并指责他有“相对化大屠杀”的倾向。
▲图源:社交平台“X”截图
不可否认的,青年发言者将当今加沙的苦难与大屠杀直接类比,带有语言和历史判断上的不严谨。但德国当下的反应模式并非教育或对话,而是第一时间选择了“阻止”。对此类言论的第一反应,已不再是解释、讨论或引导,而是迅速贴上道德标签。这类零容忍式的回应,似乎不再是出于教育的考量,而是一种对敏感议题的自动封锁。
更讽刺的是,就在德国会场为一个词而震怒的同一天,以色列军队在拉法开火射杀救援人员的视频正在世界舆论中发酵。《华尔街日报》与《纽约时报》相继曝光的细节显示,14名红新月会医护与民防人员疑似在明知其身份的情况下遭射杀并掩埋。以色列军方事后承认最初声明失实,但坚持否认“处决”指控。
▲图源: tagesschau
在德国,支持以色列已俨然成为一种国家立场。在这种话语体系下,哪怕只是对以军的批评,也可能演变为对整个民族历史的“冒犯”。于是,一场纪念仪式,便成了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德国社会越来越窄的思想通道:“思考不再是一种责任,而有可能是一种风险。”
福尔斯特老人在现场说的那句话沉甸甸的——“我们这些幸存者所剩无几,很快我们将把记忆的接力棒交到你们手中。”
而在一片嘘声和道德禁锢的空气中,谁才是这场苦难真正的传承者?
(欧洲时报德国版晓梦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经”)秉持“以报道德国经典,成报道德国经典”这一宗旨,立足德国,辐射全欧,服务华人,是德国有关新闻资讯的主要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