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常德河街,紫藤如瀑,非遗似火。以“传承非遗,共赏河街”为主题的非遗活动月,用143.66万人次客流、同比增长412.73%,10056.27万元营收、同比增长378.54%的惊艳数据,在沅水之滨奏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响诗。这场持续一个月的文化盛宴,从“展、演、创、游”四个维度发力,融合非遗展演、沉浸体验、科技赋能与文旅消费,将非遗化作流动的盛宴,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基因。
3月1日,常德市非遗活动月启动仪式在常德河街举行。记者 潘敬林 张吉桢 摄
3月1日晚,舞龙队在常德河街街区巡游。记者 潘敬林 张吉桢 摄
多维创新 打造非遗“活态博物馆”
沉浸式体验,让观众零距离触摸匠心。三月的常德河街,鼓舞激昂、丝弦婉转,古韵国风乐器演奏、唱腔独特的常德花鼓戏、热闹的舞龙舞狮、翻飞的板龙灯、磅礴的尧天坪龙灯、典雅的中式传统婚礼秀轮番上演,外加蚌壳舞、地花鼓、巫舞等传统舞蹈方阵,三棒鼓、渔鼓等曲艺组成的吹打乐方阵,川剧变脸、喷火、投壶、踢毽子、蹴鞠等民俗活动与游戏的加持,一个个文旅新场景依次铺展,振奋人心,让市民游客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活力。与此同时,麻质画、常德高腔、常德丝弦等众多本土特色非遗项目在此期间集中展示。观众既能近距离观赏、体验非遗的温度与魅力,还能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常德米粉、擂茶、钵子菜现场制作供人品尝,艾灸、熏香现场体验等沉浸式文旅活动同步开展。鸳鸯走马楼连续上演20余场文化惠民演出,一场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满是烟火气息,为市民游客搭建起触摸匠心的平台。
3月11日,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常德丝弦表演团队与观众合影互动。记者 潘敬林 张顺 摄
3月8日,柳叶湖非遗代表性项目李氏艺术麻质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健 鹰(右一)向游客介绍麻质画。记者 潘敬林 张吉桢 摄
3月19日,常德丝弦表演引围观。记者 裴维维 摄
跨界融合,让传统与现代奏响交响。3月19日晚,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精心打造的非遗华服方阵,亮相常德河街。身着非遗华服的模特,与古街的青砖黛瓦相得益彰。桃源刺绣、苗族堆绣、扎染蜡染等湖湘非遗瑰宝,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尤其是由时尚模特组成的“桃源刺绣”现代时装表演方阵,将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服装运用“桃源刺绣”核心技艺,以平针绣、打籽绣等传统针法,生动再现《桃花源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意境,绣品纹样涵盖桃花源山水、沅水渔歌等常德特色文化符号。通过服饰这一独特载体,切实落实“保护利用好传统文化”的要求,充分展现常德“绣品可穿、非遗可触”的活化传承路径。
非遗服饰展示。记者 张瑜 摄
跨省联展,擦出南北文化交融火花。3月19日,常德河街宛如一幅流动文化长卷。来自全国各地的11个表演方阵,以一场气势恢宏的非遗“长龙”巡游点亮古街。广东布马舞、陕西欢喜腰鼓、福建长乐游神、瑶族长鼓舞、侗族大歌、陕北秧歌舞、上海海派旗袍秀、贵州乌江鱼灯等不同地域的非遗方阵组成跨省团队,联袂展演各地非遗。现场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高举手机,记录这场难得一见的南北非遗“对话”,为常德河街非遗活动月增添丰富色彩。
陕西安塞腰鼓展演现场。记者 裴维维 摄
游客争相与川剧变脸演员合影。记者 裴维维 摄
3月8日,常德河街的非遗糖画吸引游客围观购买。记者 潘敬林 张吉桢 摄
全媒体传播 常德知名度辐射全国
这场兼具文化魅力与现代艺术风采的文旅盛宴,不仅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更引发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报道。
据统计,央媒围绕非遗活动月盛况报道12批次,省媒报道31批次,市媒报道30批次。《典籍里的中国》《非遗节目专栏》等相关节目也在筹备中。常德米粉制作技艺、桃源刺绣时装秀等多个非遗IP登上热搜;非遗巡游短视频被多个账号转载,覆盖海外受众。常德市非遗活动月的成功出圈表明:当传统文化符号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地域文化便能突破物理界限,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生机。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用当代语言续写文明——让非遗成为“流动的遗产、活着的传统”。
常德河街与常德非遗,从现实走进媒体视野,从常德走向全国。多家媒体共同发声,为常德河街带来新一波流量与关注,让常德非遗得以精彩展现,也让常德河街的美景得到更广泛传播。
文化赋能 打造文旅发展“新引擎”
为期一个月的非遗活动,是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新突破,成为常德“非遗+科技”“非遗+旅游”的又一典型案例。它有力推动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式静态展示”迈向“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传承”,成功吸引年轻群体目光,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活动的成功举办,带动常德河街3月营收同比增长378.54%,助力商家经营,为文旅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成为文旅融合新标杆。钵子楼、壹德壹河街店、石湾玉冰烧、陋室听茶、杨家大院、郦高1919湖畔酒店、常德市东方红博物馆等7家店铺,荣获“桃花源式待客之道”示范店。这些店铺以特色文化待客,将陶渊明笔下“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东方待客哲学,转化为现代文旅服务的生动实践。
“桃花源式待客之道”示范店授牌现场。记者 李张念 摄
非遗不“遗”,未来已来。当常德河街的板龙灯照亮夜空,当传统技艺人的刺绣作品走向国际,这场非遗月活动,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探索出一条“保护在传承中、传承在发展中、发展在共享中”的活化路径。
如今,非遗已走进生活,成为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在常德河街,无数不经意的“遇见”都在诉说:非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流动的文化基因、生动的城市记忆,以及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常德正以文化交响,唱响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篇章,用创新之笔,在非遗长卷上书写新时代答卷。
来源: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记者:裴维维
编辑:殷沁汝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尚一网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新闻爆料热线:0736-7716930、189073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