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旧南百门口,见路边有个“零工驿站”,看布置 就像个公交亭一样,实际上这是一处多功能的“驿站”。
这类“零工驿站”,是近年很多地方都建设有的便民服务措施之一,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就业不容易,这“驿站”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发布招工信息的地方。
在有些地方,这种“零工驿站”还发展成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集招工,候工,现场招聘、信息推介,人员匹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劳动维权指引于一体的免费公益性服务,还按照热门零工行业类别,开展常态化发布推介的场所。
当然了,不同地方环境不一样,这类场所建设功能也就不一样了。
对于桂平这处“零工驿站”,实际上是一处集中的候工点,通俗讲,就是“路边蹲活”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在这里“蹲活”,干些零工,时间长了,这里就吸引了很多工种,很多空闲了,又想来这里“等活”赚点生活费的人来等活,如临时的搬沙,搬砖,打孔,家政等等,这种临时的,短时的零散的用工,甚至有人就天天专门的在这里等着,候着,日晒雨淋的等候临时的雇主。
有人需要临时的一会半会的人来干活,就会到这里找人,合适的就拉走干活,完事结算,这也是现在桂平的一个行业了。说通俗点,这就是“零工市场”,“临时雇工市场”,“灵活临时就业市场”。
近几年,“零工驿站”这种便民服务在各地推广了,相关部门就在这里建设一个,除了有一些用工消息发布,有条件的还提供一些微波炉加热,手机充电,医疗急救,雨具,冷热水供应和工具箱等便民服务,自然的就成为了“路边蹲活”的人集中的一个据点。
其实,这“零工驿站”的性质,有着现在的定义,但在以前,桂平的三百六十行中,也有这样的“零工驿站”,候工点,不过那时候可没有这种定义概念,而是叫“摆人行”。
怎么叫“摆人行”呢?这就是民国时期在桂平城形成的一种职业,行业的分类了。
如卖米的叫米行;卖谷的叫谷行;这“摆人行”,就是一种临时用工市场,闲的想干活的人的,集中在一起,等雇主来挑去干活。
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一般在农历三月,六月,即春种,夏收两个时间段农事正要开始的时候,桂平城周边乡村的一些无地农民,就会进到桂平城内,集中到西关口(现中山公园大榕树下),南城角(原市招)的大榕树下,“摆人行”。
在有人来挑工的时候,他们就分列站好,等着雇主挑。雇主一般是周边的地主,或是富裕农民,反正就是家里有很多田地的人家,田里活一时间干不完,需要人手。他们会在人群中挑些看起来身强力壮,适合干农活的人,请回家做季节性帮工。
工钱一般当场议定,该多少就多少,双方认定就好,一般工期为十天半月,当季农忙结束就结算走人,期间雇主包两餐,中午粥,晚上饭,还适当有酒有肉,这种就看议定结果和雇主的条件了,谈妥就跟走干活。
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真正能等来这种雇工机会的时候也不多,主要是一年中的农忙季,平时还是比较少的。
如今,“摆人行”的现象依然还有,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新时代的形式,换了一种说法而已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