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罕见暴怒,直接炮轰普京“背信弃义”,甚至威胁要对俄罗斯石油征收50%的关税。这位向来以“强人外交”自居的美国总统,为何突然对昔日“兄弟”翻脸?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同期公开“反水”,直接推翻美国援助计划,让特朗普的斡旋努力彻底泡汤。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不仅暴露了美国外交的脆弱性,更揭开了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层裂痕。
特朗普与普京的“友谊”曾是国际政坛的一道奇观。过去五年里,特朗普多次公开称赞普京“有领导力”,甚至在俄乌冲突初期默许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但这一切在普京提出“联合国主导乌克兰选举”的那一刻彻底崩塌。普京的提议看似合理,实则戳中了特朗普的三大痛点:面子扫地、中国入局、谈判僵局。特朗普团队此前花了两个月时间游说俄乌双方,结果普京轻飘飘一句话就让美国的努力沦为笑话。联合国安理会有中国席位,特朗普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发声。而普京要求乌克兰先选举再谈判,本质上是拖延战术,让急于在任期内达成停火协议的特朗普骑虎难下。更讽刺的是,普京的提议刚一抛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公开表态“尊重乌克兰主权”,间接支持泽连斯基政府的合法性。这让特朗普意识到,自己不仅被普京耍了,还在国际舆论场彻底失势。
如果说普京的“联合国提议”是第一记耳光,泽连斯基的“反水”则是致命一刀。美国为了推动俄乌停火,曾与乌克兰谈判签署《矿产协议》,要求乌方用稀土、石油等资源抵偿美国援助。但泽连斯基突然翻脸,宣称“美国的援助是自愿的,不是债务”,直接撕毁协议。这一表态背后有三重算计:欧盟撑腰、国内民意、谈判筹码。泽连斯基清楚,即便美国减少援助,欧盟也会接手,德国甚至秘密输送“豹2”坦克。乌克兰民众对“卖资源换援助”强烈反对,泽连斯基若签署协议,可能引发街头抗议甚至政变。同时,泽连斯基利用美国急于停火的心理,试图在矿产协议中加入“安全保障”条款,要求美国承诺长期军事保护。特朗普对此毫无办法,威胁切断援助反而让泽连斯基拉欧盟站台,甚至暗示“美国靠不住”。美国国内鹰派指责特朗普“对乌软弱”,民主党则借机攻击其外交能力。
为了挽回颜面,特朗普祭出“油气关税”大棒,声称要对俄罗斯石油买家征收25%-50%的关税。但这一威胁如同纸老虎:俄罗斯早有准备,已将60%的石油出口转向中国、印度,通过管道运输和本币结算规避制裁;盟友反制,印度明确表示“不会停止购买俄油”,欧洲国家警告“制裁将推高油价,加剧通胀”;国内矛盾,美国页岩油企业支持制裁,但炼油厂和消费者反对油价上涨。唯一的破局点是加大对乌军援,但欧洲国家担心激怒俄罗斯,德国、法国已明确反对“无限度军援”。美国若单方面行动,不仅会与欧盟决裂,还可能让乌克兰成为“第二个阿富汗”——美军深陷泥潭,国内反战声浪高涨。
面对美俄乌三方混战,中国始终保持中立。普京曾试图拉中国支持“联合国提议”,但中方明确表示“尊重乌克兰主权”,拒绝介入。这种态度背后是三重考量:战略定力、经济利益、国际形象。中俄能源合作规模庞大,2024年中国进口俄油1.08亿吨,占总进口量的20%。美国制裁若波及中国,中方必将反制。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必须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支持普京的提议可能被视为“破坏国际秩序”。更微妙的是,泽连斯基在拒绝美国协议后,悄悄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中方投资乌克兰基建。但中方保持谨慎,既不拒绝也不承诺,静观局势变化。
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霸权的深层危机:盟友离心、中俄崛起、规则失效。欧洲、印度等国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转而寻求“战略自主”。俄罗斯通过能源合作稳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则借势扩大在欧亚的影响力。美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却无法阻止俄罗斯“破局”。特朗普的愤怒,本质上是对美国衰落的焦虑。他试图用“交易外交”挽回颓势,但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他的每一步都显得力不从心。而中国,则在这场乱局中展现了罕见的战略清醒——不结盟、不选边、不介入,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大国崛起,不需要当“世界警察”。
当特朗普在白宫摔文件、泽连斯基在基辅玩“平衡术”、普京在莫斯科冷笑时,世界正在见证一个旧秩序的崩塌和新秩序的萌芽。美国的单极霸权已死,多极化时代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