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时,我遇到一件小事,不大,却让我回味了很久。忍不住想分享给大家。

一个4、5岁的小男孩,正牵着妈妈的手,在水果摊间蹦蹦跳跳。

他一边走还一边扯着妈妈说:“妈妈妈妈,看,那是我们昨天吃的桃子!”

走到樱桃摊位前时,他突然一顿,像发现了什么宝藏似的。

他两眼发亮,猛地松开妈妈的手,手一伸,从那堆深红色的樱桃里拽起一颗,直接往嘴里一塞。

我站得不远,眼睁睁看着这一幕,心里刚一动念,果不其然——

“哎!谁家孩子啊?怎么这么没素质!”

声音很大,不是“提醒”,而是“斥责”。整个水果区的人都被惊动了,转头看过来。

说话的,是超市里一个三十来岁的女员工,戴着工牌,穿着统一制服,手里还拿着一台收银用的小票机。

她快步走来,脸上写满了不满,眼神直接“钉”在小男孩身上。



“你这孩子,怎么能随便拿东西吃?”她语气冲得很,语调高,明显是故意说给周围人听。

小男孩当场愣住了,眼睛瞪得溜圆,小嘴微张着,嘴里的樱桃还没来得及嚼,眼圈就一下红了。

他妈妈就站在一旁,原本正低头挑选水果,被这一声惊得一抬头。

她眉头皱了一下,脸上有些尴尬,也有点错愕。

很多人以为她要护短,毕竟,现在不少家长听到别人说自家孩子“没素质”,哪能忍?

可这位妈妈没有立刻争辩,也没有马上回怼“你凭什么骂我儿子”。

她只是蹲下来,轻轻拍了拍儿子的手,语气不高,但温和坚定:“宝贝,不能这样了,知道吗?这是人家卖的东西,没问就拿,是不对的。”

小孩点点头,鼻头一皱,像要哭,但又忍住了。

然后,她站起来,看着那个员工,很平静地说了一句:“孩子不懂事,是我没看住,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这就称一斤。”

说着,她从包里拿出纸巾,蹲下擦了擦孩子嘴角的汁,又叮嘱他说:“妈妈没提前告诉你,是妈妈的疏忽。但以后你不能这样了,好吗?”

接着,她挑了一些樱桃,拿去称重。



这时候,那超市员工的脸上有点挂不住,声音小了些:“我是怕别人学啊,现在好多孩子都乱抓,最后还赖我们没看住。”

妈妈笑了笑:“我理解你们工作不容易。我没有提前提醒,是我没做好。下次我们会注意。”

一句话,不卑不亢,没有回避责任,也没有讨好,只是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地表达清楚立场。

周围的人开始议论了,有位穿碎花衫的老太太说:“哎呦,这妈妈教育得不错,难怪孩子也没有撒泼。”

我看着那一对母子,心里一阵佩服。

后来我在收银台又碰见这对母子。

小孩安安静静地站在妈妈身边,不吵不闹。结账时,他还帮妈妈把牛奶递上去,嘴里说着:“要付了钱才可以喝。”

孩子的“教养”,从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天天“教”出来的。

有些人会说,孩子小,不懂。

但我想说,他们什么都看得懂,只是有没有人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你说那个员工有没有错?

她可能也是见多了、心烦了,所以忍不住直接“喷”出来。她不是真的恶意,只是缺了点分寸,尤其是面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时。



但如果不是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够冷静、够清晰,事情很可能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我见过很多家长,在类似场景下,立刻炸毛:

“你凭什么骂我孩子?”

“怎么说话的?”

“我家孩子才多大?你也太不讲理了吧?”

接着就是一顿对骂,甚至拍视频、发网络,说什么“员工辱骂未成年”,舆论一边倒。

而在这中间,那个犯了错的孩子,也许什么都没听懂,但他会记住一件事——原来我做错了,爸妈是可以帮我兜着的。

结果就是——下一次,他还敢做,甚至更大胆。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在孩子做错事时拼命护短,而是在第一时间指出问题、承担责任,同时保护孩子的尊严。

这三点,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却很难。

这位妈妈做到了三件事:

第一句:教孩子规矩;

第二句:表达歉意,承担责任;

第三句:理解对方,但不卑微。



教养,不是对孩子“无条件包容”,也不是“一出事就当众斥责”。

而是在每一次小错里,去引导、去修正,让孩子明白:做错不可怕,但要敢于承认和改正。

那天晚上回家后,我一直在想,要是我是这个小孩,以后还敢不问就抓东西吃吗?

我想,大概不会。

因为妈妈没有用“打骂”让我学乖,也没有用“护短”让我侥幸,而是用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知道了规矩是什么,责任是什么。

一颗樱桃,不贵,却能照见一个家庭的温度,也照见一个孩子未来的模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