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5年解放军三军联手在一江山岛打出了开天辟地的架势,更打出了“没一个俘虏能跑”的战果。

敌军司令死于我军的炸弹之下,副手紧接着成了我军俘虏。这场比抢滩还硬核的海战,怎么就打得这么绝?



打岛不靠海风靠炸弹,这仗开局就玩命

1955年1月18日早上8点,一江山岛头顶的天还没亮透,海面就已经响成了一锅粥。不是因为水闹,而是因为近200架飞机挂着炸弹扑来,像赶庙会似的蜂拥压阵。

此刻,敌我双方之间只有9公里的海面距离,炮火的准确率连盲人都能打中靶子。这一仗怎么打起来的?

1954年美国和蒋介石签了《共同防御条约》,表面只保台湾和澎湖,实际打的算盘可多了。于是毛主席定了个思路:不打大岛,先拿小的。一江山,就是那块试刀石。



张爱萍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他对岛上的地形、气象、潮汐、海流都看了个遍。苏联顾问建议拂晓登陆,说能出其不意。

他一听就摇头。他拍板:“上午八点空军先轰,九点炮兵打响,正午登陆艇起航,下午两点半准时登陆。”这个节奏,就像按了秒表的跳水运动员,一点不差。

为这仗,我军调动了陆海空三军合计1万人,出动飞机184架、舰艇188艘。火力方面,总共打出了4.1万发炮弹、投掷炸弹120吨,密集度之高,让岛上连根草都不敢长直。

敌人那边,王生明是守岛司令,战争发生前不久刚刚从蒋介石手里领完“战斗英雄”奖章。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守的是块“悬空孤岛”,但他也没想到,这一次解放军不仅是拼人数,还拼技术,拼协同,拼气象预判。



登陆前一天,张爱萍一度被军令卡住,说气象可能不行,要不要延期?气象科长徐杰拍胸脯打包票:“这是尾风,明天风一定停。”

果然,18日凌晨,海面静得像张开的宣纸,一点风没有。张爱萍一锤定音,命令三军同步出动,绝不改期。

这一仗打响的信号,就是战斗机空袭一江山主岛。轰炸精度之高,第一轮就把203高地上的几个碉堡掀了盖。

炮兵接力开火,一小时打了7轮急袭,轰得整座岛黑烟弥漫,天上飞的、海上跑的、岸上蹿的,全部沉默。



从这个时候起,岛上守军进入了“全凭本能”的状态。他们修了154座碉堡,有的建在峭壁下,有的藏在礁石间,结果连个招呼都没打就被炸成了敞篷。

抢滩不靠游泳,全靠一口气冲上去

等到第一批登陆艇从12公里外起航,那才是真正开始见高低。下午两点半,138艘登陆艇一字排开,搭载3700名解放军战士开始向北江岛各登陆点集结。

这一带地形极其险峻,海岸线短、坡度大、岩石陡,登陆段总长度不到1000米,大部水深7-8米,还有暗流与乱礁。说白了,这地方就是天生不适合人靠近。

北江岛东段,乐清礁和北山湾一线,主攻部队是第178团第二营。他们离岸还有500米时,敌人还在装死。刚进这个距离,突然火光炸裂,机枪组成火网横扫而来。



一艘艇直接中弹,舱门还没放就开始进水,里面战士全晕得七荤八素。但他们还是靠着扶梯跳了下去,穿着湿透的军装,踩着礁石,一路咬牙顶上去。

第5连负责打头阵,落地后信号弹一发接一发红烟冲天,炮兵就像没睡醒的老虎猛然炸醒,直线压制火力点。解放军开始强攻铁丝网和暗堡,红旗一杆杆插上去,战士一层层推上去。

北江岛西线更难。第1营登陆后遭遇的是三面火力交叉区。第6连因偏移登陆点,直接陷入了“火力洗澡盆”,暗堡居高临下投掷大量手榴弹。

光是手榴弹打出的破片,就把前锋压得只能用匍匐前进。这个时候,火焰喷射器部队顶了上来。他们穿过火网,爬上斜坡,对着暗堡口就是一喷,整个洞口火光冲天,里面瞬间哑火。



南江岛方面,第180团第二营从胜利村西侧登陆。敌人这边先打登陆艇门板,然后用机枪点射跳水的士兵。

最危险的一刻,一整排士兵刚踩上岸,侧后方向又飞来炮弹,差点把整条阵线推回海里。好在炮兵修正射角,飞机紧跟投弹,敌军火力很快被压制。

真正的恶战,是冲顶阶段。203高地、180高地、东山头三大据点,逐一被解放军攻克。203高地战场上,一座暗堡被攻下后突然“复活”,有人继续射击,打死一名副连长。



15时05分,第178团第3营第5连把红旗插上203高地,北江基本告捷。南江方面则因防御薄弱,在15时48分拿下180高地。

整个抢滩过程用时不到一小时,但我军伤亡惨重,仅第一波就牺牲数百人。可战果极其关键——岛上核心高地尽归掌控。

司令炸没了,副手刚说“我投降”就被抓

203高地一旦丢失,敌方阵脚立刻崩塌。岛上电话线全断,无线电也被干扰,司令王生明成了“失联指挥官”。他当时还躲在指挥所,试图组织反扑。

他用最后一通电话对上级报告:“敌军已迫近至指挥所五十米,所有预备队已用完,我手里还留一颗手榴弹。”话未说完,只听“轰”的一声,线路终止——王生明被炸死。

王辅弼是副指挥,曾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后逃脱,这次又在一江山岛第二次落网。他原本试图从岛北突围,结果在指挥部被缴械成了俘虏。这一幕成了我军情报资料中的“经典画面”。



到傍晚,残敌陆续被肃清。仍有少量守军藏身碉堡,混在尸体堆中伺机反击,甚至用假死方式袭击我军。

步兵小队进堡清缴时发现,有守军用地雷自爆,连带炸伤多名我方士兵。为彻底肃清,我军动用火焰喷射器等家伙对所有暗堡逐一排查,彻底肃清岛上火力点。

国民党方面原先设定的“720名战斗官兵”与“300多后勤人员”无一人逃脱。唯一未参战者,是有个士兵在战前出岛领取补给,恰好没赶回来,成了“幸存数据之外的人”。

1月20日,浙东前指宣布一江山岛全部解放。此次战役意义非凡:这是我军第一次三军协同跨海登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首战必胜”。



战役结束仅10天,2月5日蒋介石下令从大陈岛全线撤退。美军提供运输船,美蒋联手撤出军民共3万多人,大陈岛码头被炸毁,留下荒岛一座。浙东海岸岛链,自此收归祖国。

参考资料:

血染一江山岛.国家人文历史.201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