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不是明朝才开始的,但明朝把它搞得特别火,为啥呢?
因为明朝一开始就开科举,还扩招,这下子想当官的人可都疯了,一个个都埋头苦读,这些读书人后来就成了明朝文官势力的根基。
科举考试啊,不只是为了当官,还是读书人的荣誉之战。
状元,那可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虽然都说文无第一,但谁不想当那个第一呢?
不过,状元三年才出一个,太难得了。
其实啊,读书人心里的最高荣誉可不是状元,而是“连中三元”,就是解元、会元、状元全拿下,这难度可大了去了。
你得全省第一,全国第一,还得让皇帝也看上你,这不光得学问好,还得反应快,长得也得顺眼,运气还得爆棚才行。
科举进士们越来越多,他们就成了新的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
这帮人可不得了,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上能威胁皇帝,下能统治百姓,势力大得很。
1、八股文。
为了当官,无数人那是挤破了头,可朱元璋设下的那道关卡,可真是难如登天。
啥呢?
就是八股文!
这八股文啊,格式严得很,分破题、承题、起讲啥的,一大堆部分。最要命的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部分,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多一个字都不行,真是把人给框死了。
很多人写的时候,那都是瞎编乱造,就为了凑字数,对偶工整,结果内容空洞,废话连篇。
这还不算完,还有更绝的,就是所有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得按照朱熹圣人的思想去写。
朱熹给四书写过注,那他的理解就成了标准答案,学子们都得照着来。
这八股文啊,弊端可太多了,选出来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跟人交谈都两眼瞪直,舌头打结。
但话说回来,八股文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这种限制下,还真能选出一些高手,比如后来的徐阶、张居正,哪个不是八股文的高手?
总的来说,这八股文还是弊大于利,因为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规则。
很多人弱小的时候,就想着去打破那些规则。
可结果呢,大多数都是白忙活一场,没啥成果。
为啥会这样呢?
其实道理挺简单的。
你想啊,那些制定规则的人,哪个不是既得利益者?
他们弄出来的规则,那肯定是先保证自己的好处啊,咋可能为你考虑呢?
就像在一个公司里,老板制定的一些规定,那肯定是先想着公司怎么多赚钱,自己怎么多获利,员工的想法啊,那都得往后排。
从古至今啊,都特别讲究个“等级秩序”。
就好像古代社会,皇帝最大,然后是各级官员,最后才是老百姓。
为了把这等级统治给坐实了,后世的人可没少下功夫。
他们把礼仪道德化,啥意思呢?
就是说你得守规矩,懂礼貌,不然就是不道德。
还把礼仪制度化,就是定下一堆条条框框,让你必须照着做。
更厉害的是,还把它法律化,你要是不遵守,那就得受惩罚。
其实啊,这些做法就是为了维护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他们靠着这些规则,稳稳地坐在上面,享受着各种好处。
普通人呢,就只能在这些规则下面讨生活。
3、底牌。
从娘胎里出来,就像一张干干净净的白纸。
身边的大人们呢,就开始在这张白纸上写写画画,把他们的想法、看法、认知还有价值观,一股脑儿地塞给咱们。
可问题是,咱身边的大多数人,也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跟着他们那一套走,最后啊,也就活成了他们的样子,普普通通,没啥特别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教的这些东西,就真的是对的吗?啥是对,啥是错?难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很多人都没去琢磨过这些事儿。
其实啊,一个人最厉害的本事,不是学历有多高,长得有多好看,也不是有多少钱。
而是不管碰到啥事儿,遇到啥人,都能保持清醒,有自己的想法,能独立地活着。
得学会自己去想,去判断,不能啥都听别人的。
就像走路,别人指的路不一定适合咱,得自己看看,哪条路才是想走的。
要是啥都听别人的,那这辈子不就白活了吗?
所以啊,努力让自己变得清醒点,独立点。
别老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要有自己的节奏。
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的样子,不枉来这世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