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天水市博物馆及伏羲庙景区迎来客流高峰,累计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客源地以省内为主,来自陕西、宁夏、青海、河南等地的游客较往年有较大增加,人工讲解177次,多数游客选择智能讲解服务,大家满怀期待前来祭祖,感受伏羲文化的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氛围。伏羲广场举办的“陇原美食荟”、非遗演出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参与,多家媒体在伏羲庙给游客赠送文创产品,获得了游客喜爱和赞美。
同时,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系列特色活动,现场秩序井然,文化体验与公共服务为游客创造了旅游新体验。
主题社教活动深化文化认知。天水市博物馆开展了“铜从何而来”主题社教活动、“清明节寻找博物馆里的‘礼器’——狮盖铜炉制作体验”活动、清明寻春,触摸自然脉络——“草木染蛋”社会教育活动3场。社教活动通过文物图片、互动讲解、亲子参与等形式,带领观众了解清明节气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青铜器铸造技艺与历史价值,观众亲手制作“狮盖铜炉”模型、草木染蛋等,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古代工匠智慧,现场气氛热烈。
文创消费激发文化共鸣。伏羲庙内文创商店销售火爆,推出的旋转祈福冰箱贴、鎏金书签套装等文创产品备受青睐,以青铜器纹样、伏羲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成为热门伴手礼。博物馆将文物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书签、摆件、吉祥物等百余款文创,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需求。清明节期间,天水市博物馆增设临时收银台,优化购物动线,确保购物体验高效便捷。
智慧服务保障参观体验。面对客流高峰,博物馆启动《天水市博物馆清明节期间安全应急预案》,通过线上预约限流与线下动态分流相结合,售票、检票通道全程顺畅。志愿服务团队在重点区域提供咨询引导,数字导览设备覆盖率提升,帮助观众高效规划观展路线。安保、保洁人员全天候值守,确保环境整洁与安全秩序。
文化惠民举措获群众点赞。此次清明节假期期间帮助2名走失儿童联系到家长;通过广播寻物系统协助游客找回身份证3张。不仅实现文化服务“零投诉”,更收到百余条游客好评留言。同时,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孩子通过制作铜炉了解了青铜器文明,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传承方式非常有意义。”天水市博物馆社教活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文物+教育”“文物+科技”模式,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
来源:天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