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视频 彭雨田
同龄人在教室学习、复习时,她们的足迹在KTV、酒吧。本应沐浴在阳光下的花季少女,却被一道铁栅栏隔绝于高墙之内,等待着属于她们的2年强制隔离戒毒……
近年来,“加料”电子烟、“美美”“气球”等新型毒品带来的成瘾问题不容忽视。“OD”是药物滥用overdose的缩写,右美沙芬被她们称为“美美”,而她们口中的“电子烟”则是添加了依托咪酯、大麻等的新型毒品。
清明前夕,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揭秘神秘的“OD”圈是如何让青少年一步步走上成瘾之路的。
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小如】
16岁吸食上头“电子烟”
她说:“如果她抽我不抽 我们就玩不到一起”
“头很晕,浑身无力,很不舒服,并没有像他们说的那种感觉。”
在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里,即将20岁的小如回想起第一次吸食“加料”电子烟的感受,“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一点也不好。”但尽管如此,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为依托咪酯而“上头”,只是因为吸食这样的“电子烟”是当时她“朋友圈”的“潮流”,和朋友一起吸食,可以让她“更合群”。“我当时就觉得,如果她抽我不抽,就会玩不到一起。”
戒毒人员“小如”
小如出生在乐山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在她10岁时离了婚。
12岁时,一次经历让他们家在小县城出了名,也让小如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当时爸爸因为倒卖贼赃被判了刑,还上了乐山本地的电视台,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人,看我们的眼光都变了。”此时的小如刚上初一,由于不愿意面对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她越来越不喜欢去学校,也不愿意回家,每天跟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慢慢学会了抽烟喝酒。
依托咪酯列管一个月后
刚满18岁她就被抓获
一年后,小如的父亲刑满释放,但他依然对小如的生活学习不管不问。而小如也在偶然中,撞见了父亲吸毒,为了逃避一切,她选择向在眉山的母亲求助。小如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虽然学费不菲,但母亲还是为她安排好了学校和住宿等事宜。
到了眉山后,小如却开始自我放纵起来。16岁时,小如第一次接触到了含有依托咪酯的“电子烟”。“当时不上学的时候,就跟着朋友一起抽“电子烟”,家里、酒店、KTV、酒吧。”
2023年10月1日,依托咪酯被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非法贩卖、持有、吸食等,将按涉毒违法犯罪处理。小如获取依托咪酯的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在微信上,一般就是我发几个笑脸,然后转账给对方,他就知道我要多少,然后他就会把烟油放在自助存储的货柜里,我再去拿。”
11月初,相隔仅一周时间,小如就两次因吸食含有依托咪酯的“电子烟”被警方抓获。第二次被抓时 ,她刚刚度过18岁生日,这一次,她将面临的是为期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
戒毒人员“小如”
【小希】
初二吸食右美沙芬、笑气、上头“电子烟”
最“安全”止咳药
也能变成让人成瘾的“魔鬼”
右美沙芬,是一种常见的止咳药,在谨遵医嘱不过量服用的前提下,一度被称为“最安全的止咳药”, 就是这样“安全”的止咳药,却成为一些药物滥用者眼中的“OD神药”。
2023年的夏天,在成都一小区内,当巡逻民警打开一住户大门后,扑面而来的刺鼻气味和眼前的场景让民警忍不住后退半步。房间内,三人手舞足蹈、精神亢奋,一人躺在床上神志不清、认知模糊。据其中较为清醒的一人介绍,他们四人是朋友关系,在被民警发现前,他们正在房间内配着白酒每人分别口服了14至28片不等的右美沙芬片。其中一人经送医后诊断,属于药物中毒性意识障碍。
作为止咳药品,“右美沙芬”在成瘾性方面,比其他众所周知的毒品有更强的“隐蔽性”,因此,当它悄悄走进校园,被青少年当作“好玩”的东西分享时,很多家长都未能引起重视。
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
12粒右美沙芬
让曾经健康的她差点瘫痪
今年刚满18岁的小希就是它的受害者之一。最初接触右美沙芬时,小希还在上初二。“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我的朋友拿给我说,最近他们都在吃这个,很好玩, 让我试试看就知道了。”第一次小希用可乐喝下了12粒右美沙芬片,随之而来的是呕吐不止,心慌心悸。“有抗拒过,但是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吃。”
从右美沙芬开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小希在“朋友”的带领下,又逐渐接触了笑气、含有依托咪酯的“电子烟”等毒品。很快,她的身体就在毒品的作用下,拉响了警铃。“长满了口腔溃疡,完全吃不下饭,有一次上楼梯的时候摔了一下,然后就完全站不起来了,在医院躺了差不多3个月。”
尽管身体已出现多种问题,但这也依然没能让小希停下来。直到被当地警方抓获,不得不面对强制隔离戒毒时,小希才远离了那些本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毒品。
毒品不该成为
开启“朋友圈”的“钥匙”
回想起自己一步步被毒品控制的青春,小如和小希有很多个后悔的瞬间。
缺少关爱的原生家庭,同学朋友的不良示范,日益复杂的毒品环境,每一个误入“毒圈”的青少年,似乎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
戒毒人员望向窗外
然而,当毒品不再局限于冰毒、海洛因,吸食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针头注射,当它们穿上了“电子烟”、跳跳糖、网红饮品的“隐形外衣”,面对“朋友”发出的“邀请”,你是否还能坚定拒绝这把加入“朋友圈”的“钥匙”呢?
真正的友情不会以牺牲个人爱好、践踏他人底线的方式出现。如果有人以试毒为代价,邀请你加入他们的小团体,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有说不的勇气。
因为,人生没有后悔药,青春只有一次。
从躯体成瘾到“心瘾”
防治核心是人而非药
“毒”字有母,染毒母担忧,未保和禁毒是并行的重要任务。
《禁毒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我们说的成瘾,主要是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最大的问题是心理依赖,因此防治的核心更应聚焦在‘人’本身。”长期从事禁毒宣传工作的四川省公安厅民警刘思余介绍,近年来,吸毒人员趋向低龄化的现象值得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有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未成年涉毒案件占了一定比例。相比成年人,未成年人涉事不深,加上盲目模仿,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毒品的侵害。一旦沾染上毒品,随之而来的缺乏毒资、精神麻痹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容易诱发从吸毒到贩毒,从违法到犯罪的转变。
因此,青少年远离毒品,需要全社会共同树立全民禁毒意识,从宣传、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多管齐下、群策群力,净化社会环境,真正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点击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
“封面头条”栏目
编辑 唐维灿
责编 王 萌审核 杨 东
点亮♡,持续关注!